成語 |
解釋 |
出處 |
忘乎所以 | 形容由于激動而忘了應(yīng)有的態(tài)度;作出不適宜的舉動。乎:古漢語虛詞;無詞匯意義;所以:指原來應(yīng)有的態(tài)度或行為。 | 明 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:“夫人傾身陪奉,忘其所以?!?/td> |
不亦樂乎 | 亦:也;乎:文言文中表示疑問的語氣詞;相當于“嗎”或“呢”。不也是快樂的嗎?后用以形容事態(tài)發(fā)展到過甚的地步。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學(xué)而》:“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” |
神乎其神 | 神:神秘;乎:語氣助詞;表示感嘆;其:那樣。形容非常奇妙神秘。 | 清 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75回:“向日聞得古人有‘袖占一課’之說,真是神乎其神,我只當是神仙所為,凡人不能會的?!?/td> |
微乎其微 | 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。微:小。 | 清 楊倫《杜詩鏡銓》眉批引蔣弱六云:“寫妙技不覺說入自家語,微乎其微。” |
異乎尋常 | 異:不同;尋常:平常 。不同于平常。 | 清 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(xiàn)狀》第70回:“耽誤了點年紀,還沒有甚么要緊,還把他的脾氣慣得異乎尋常的出奇?!?/td> |
難乎其難 | 非常困難。 | 曾樸《孽?;ā返?5回:“但一說到辦法,就是難乎其難?!?/td> |
滿不在乎 | 滿:全;在乎:在意。完全不放在心上。形容不在意、無所謂的樣子。 | 朱自清《執(zhí)政府大屠殺記》:“區(qū)區(qū)一條生命,在他們眼里,正和一根草,一堆馬糞一般,是滿不在乎的!” |
出乎意料 | 指出人意料。 | 毛澤東《<共產(chǎn)黨人>發(fā)刊詞》:“準備對付可能的突然事變,使黨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變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損失?!?/td> |
取法乎上,僅得乎中 | 取上等的為準則,也只能得到中等的。指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。 | 語出唐太宗《帝范》卷四:“取法于上,僅得為中,取法于中,故為其下?!?/td> |
行過乎恭 | 行:所作所為;乎:相當“于”。所作所為過于恭敬。指恭敬過度。 | 《周易·小過》:“君子以行過乎恭,喪過乎哀,用過乎儉。” |
熱熱乎乎 | 指事物溫溫?zé)釤峄蛉舜擞H切熱誠、有同情心的或充滿深情的狀貌。 | 丁玲《在嚴寒的日子里》第四章:“對老人很好,把一個家整治得干干凈凈,熱熱乎乎?!?/td> |
情見乎言 | 同“情見乎辭”。 | 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謂為信然”裴松之注:“夫其高吟俟時,情見乎言,志氣所存,既已定于其始矣。” |
情見乎辭 | 見:通“現(xiàn)”;乎:于。情感表現(xiàn)在言辭當中。 | 《易·系辭下》:“爻象動乎內(nèi),吉兇見乎外,功業(yè)見乎變,圣人之情見乎辭?!?/td> |
暈暈乎乎 | 指頭腦不清醒。 | 陸文夫《壺中日月》:“雖然有點暈暈乎乎,但此種暈乎是酒意而非睡意?!?/td> |
難乎為情 | 見“難以為情”。 | 清·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絳妃》:“斯時也,傷春者有難乎為情之怨,尋勝者作無可奈何之歌?!?/td> |
難乎為繼 | 難于繼續(xù)下去。 | 清 王夫之《讀通鑒論 漢元帝三》:“趙充國持重以破羌,功莫盛矣!二十余年而羌人復(fù)反,吾故曰:難乎為繼也?!?/td> |
毫不在乎 | 毫:絲毫,形容細?。辉诤酰涸谝?。形容絲毫不在意、無所謂的樣子。 | 路遙《平凡的世界》第四卷第47章:“但仍然毫不在乎地開著車來到這偏僻山莊,給生活于困境的孤兒寡母送這送那,關(guān)懷備至……” |
情見乎詞 | 見“情見乎辭”。 | 清·錢謙益《讀杜小箋下》:“故國舊臣,俯仰上下,情見乎詞矣?!?/td> |
確乎不拔 | 剛強堅決,不可動搖。 | 《周易 乾》:“確乎其不可拔。” |
迥乎不同 | 見“迥然不同”。 | 清·劉鶚《老殘游記》第十回:“我們所彈的曲子,一人彈與兩人彈,迥乎不同。” |
戛戛乎其難矣 | 戛戛:困難的樣子。形容極其困難。 | 唐·韓愈《答李翊書》:“惟陳言之務(wù)去,戛戛乎其難哉!” |
取法乎上 | 法:標準,規(guī)范。取上等的為標準,也只能得到中等的。指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 | 老舍《我怎樣寫火葬》:“假若文藝作品的目的只是為給人娛樂,那么像《戰(zhàn)爭與和平》那樣的作品便根本不應(yīng)存在。我們似應(yīng)當‘取法乎上’吧?” |
出乎預(yù)料 | 指出人意料。 | 柯云路《三千萬》:“白莎輕微地一怔,她對丁猛的平淡反應(yīng)出乎預(yù)料?!?/td> |
行乎富貴 | 行:所作所為。指所作所為符合富貴的身份。 | 西漢·戴圣《禮記·中庸》:“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賤,行乎貧賤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難,行乎患難?!?/td> |
知恥近乎勇 | 知道羞恥,已經(jīng)接近了勇敢。 | 西漢·戴圣《禮記·中庸》:“好學(xué)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恥近乎勇,知斯三者,則知所以修身?!?/td> |
瞠乎其后 | 瞠:瞪眼。在后面直瞪眼;趕不上。形容遠遠地落在別人后面。 | 莊周《莊子 田子方》:“夫子奔逸絕塵,而回瞠若乎后矣!” |
出乎反乎 | 猶言出爾反爾。謂翻悔或說了不照著做。 | 《白雪遺音·起字呀呀喲·悶坐牙床》:“怕只怕你,出乎反乎,一旦之間,把奴就撇。我的天哪,叫我依靠何人?” |
滿口之乎者也 | 滿口文言詞語。指人物的書呆子氣。 | 魯迅《吶喊·孔乙己》:“他對人說話,總是滿口之乎者也,教人半懂不懂的?!?/td> |
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 | 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奧妙,在于各人的領(lǐng)會。 | 《易·系辭上》:“紀而裁之,存乎變;推而行之,存乎通;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?!?/td> |
套近乎 | 指用言語或送禮拉近關(guān)系。 | 王朔《一點正經(jīng)沒有》:“‘別,別跟我套近乎?!R青皺著臉搖手,盯著于觀難過地說,‘哥兒們你太不夠意思了?!?/td> |
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 | 見:通“現(xiàn)”;顯:明顯。看來是隱蔽的、最細微的,實際上是最明顯、最具體的。 | 西漢·戴圣《禮記·中庸》:“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?!?/td> |
出乎意外 | 用于意想、預(yù)料之外。 | 清 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25回:“不想姑娘鬧了個皮子,蔫蔫兒的受了,自己倒出乎意外,一時抓不著話岔兒?!?/td> |
於乎哀哉 | 於乎:文言嘆詞;哉:語助詞。用以指死亡或完蛋。 | 《詩經(jīng)·大雅·召旻》:“於乎哀哉!維今之人,不尚有舊?!?/td> |
神乎其技 | 形容技藝或手法十分高明。 | 清·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(xiàn)狀》第31回:“他僅著這個法子去拐騙金銀,又樂得人人甘心被他拐騙,這才是神乎其技呢!” |
溜之乎也 | 溜走(諷刺的、風(fēng)趣的說法)。 | 清·石玉昆《三俠五義》第43回:“米先生也不好意思,抽空兒他就溜之乎也了?!?/td> |
之乎者也 | 古代漢語中常用的四個助詞。原指淺近的字眼或文章;現(xiàn)多指用文言字眼作文說話;也借指文言文。 | 宋 文瑩《湘山野錄》中卷:“之乎者也,助得甚事?” |
無乎不可 | 猶無可無不可。謂聽任。 | 魯迅《彷徨·在酒樓上》:“他們的老子要他們讀這些;我是別人,無乎不可的?!?/td> |
出乎其類,拔乎其萃 | 出:超過;類:同類;拔:超出;萃:草叢生的樣子,引申為同類聚集。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類之上。 | 戰(zhàn)國·鄒·孟軻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:“圣人之于民,亦類也。出于其類,拔乎其萃,自生民以來,未有盛于孔子也?!?/td> |
知出乎爭 | 知:智慧,知識。爭:斗爭,競爭。智慧從斗爭中得來。 | 戰(zhàn)國·宋·莊周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且若亦知夫德之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?德蕩乎名,知出乎爭?!?/td> |
卓乎不群 | 同“卓爾不群”。 | 金·王若虛《揖翠軒賦》:“意其勁挺堅確,卓乎不群,舉世皆怯而我獨勇,眾人既屈而我獨伸。” |
攻乎異端 | 乎:等同于介詞“于”;異端:有別于正統(tǒng)思想的教義或主張。指鉆研儒家以外的主張或指對異端的指摘。 | 春秋·魯·孔丘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子曰:‘攻乎異端,斯害也已?!?/td> |
儼乎其然 | 十分嚴肅正經(jīng)的樣子。帶有諷刺意味。 | 魯迅《偽自由書·文學(xué)上的折扣》:“刊物上登載一篇儼乎其然的像煞有介事的文章,我們就知道字里行間還有看不見的鬼把戲?!?/td> |
瞠乎后矣 | 瞠:瞪眼。在別人后面干瞪眼,追趕不上。 | 清·江藩《漢學(xué)師承記·錢大昕》:“即賈逵、服虔亦瞠乎后矣,況不及賈服者哉?!?/td> |
斷乎不可 | 斷乎:果斷的樣子;可:可以,能夠。指堅決或絕對不能。 | 魯迅《隨感錄》:“如何掃除?萬萬不能,也斷乎不可!” |
超乎尋常 | 在合理或可以接受的限度以外,極不公平、極粗魯或極不正義。 | 孫力《都市風(fēng)流》第五章:“張義民以超乎尋常的忍耐力來對待這場決定他命運、前途的戀愛?!?/td> |
瞠乎后已 | 瞠:瞪眼。在別人后面干瞪眼,追趕不上。 | 清·陳康祺《郎潛紀聞·初筆》:“經(jīng)天緯地,專門名家,更瞠乎后已?!?/td> |
取法于上,僅得乎中 | 法:標準,規(guī)范。取上等的為標準,也只能得到中等的。指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 | 唐·唐太宗《帝范》第四卷:“取法于上,僅得乎中,取法于中,故為其下?!?/td> |
忘乎其形 | 猶忘形。形容得意或興奮得失去常態(tài)。 | 郭沫若《高漸離》第五幕:“秦始皇已忘乎其形,愈搖動其身體,愈向高漸離身旁走去?!?/td> |
者也之乎 | 者、也、之、乎都是古漢語里常用的虛詞。指講話或?qū)懳恼乱慕雷?。含諷刺意。 | 元馬致遠《薦福碑》第一折:“問黃金誰買《長門賦》,好不直錢也者也之乎?!?/td> |
浩乎無際 | | |
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 | 妙:巧妙;存乎:存在;心:指思考。運用得巧妙;靈活;全在于善于動腦筋思考。也作省“運用一心”。原指在戰(zhàn)爭中;指揮作戰(zhàn)要靈活地運用戰(zhàn)略戰(zhàn)術(shù);而其中的巧妙;就是善于思考和判斷。 | 元·脫脫等《宋史·岳飛傳》:“陣而后戰(zhàn);兵法之常;運用之妙;存乎一心?!?/td> |
著乎竹帛 | 著:寫作;竹帛:古代寫字用的竹簡和白絹。指著書。 | 戰(zhàn)國·衛(wèi)·呂不韋《呂氏春秋·情欲》:“荊莊王功跡著乎竹帛,傳乎后世?!?/td> |
出乎意表 | 出于意料之外。 | 魯迅《彷徨·傷逝》:“我想只要離開這里,子君便如還在我的身邊;至少,也如還在城中,有一天,將要出乎意表地訪我,像住在會館時侯似的?!?/td> |
眇乎其小 | 眇:微小。形容非常微小。 | 戰(zhàn)國·宋·莊周《莊子·德充符》:“眇乎小哉!所以屬于人也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