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 |
解釋 |
出處 |
在此一舉 | 在:在于,決定于;舉:舉動,行動。指事情的成敗就決定于這一次的行動。 | 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國家安危,在此一舉?!?/td> |
此一時彼一時 | 指時間不同,情況亦異,不能相提并論。 | 語出《孟子 公孫丑下》:“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,其間必有名世者”。 |
到此為止 | 以這里為界限。 | 陳忠實《白鹿原》第16章:“兆海痛苦地嘆口氣:‘完了。到此為止?!?/td> |
諸如此類 | 許多像這種類型的。指與上述同類的。諸:一些;許多;如:像。 | 晉 葛洪《抱樸子》:“諸如此類,不可具舉?!?/td> |
在此存照 | 照:查考,察看。寫下字據(jù)保存進來,以作憑證 |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22回:“執(zhí)憑公文,在此存照?!?/td> |
豈有此理 | 豈:哪里。哪里有這樣的道理。指極為荒謬;決無道理。 | 《南齊書 虞悰傳》:“郁林廢,悰竊嘆曰:‘王徐遂縛绔廢天子,天下豈有此理邪?’” |
彼此彼此 | 指兩者比較差不多。 | 清·郭小亭《濟公全傳》第一二二回:“正說著話,濟公進來。周員外連忙舉手抱拳說:‘圣僧久違。’和尚說:‘彼此彼此?!?/td> |
比物此志 | 比物:比類,比喻;志:心意。指用事物行為來寄托、表達自己的心意。 | 東漢 賈誼《新書 階級》:“故曰‘圣人有金城’者,比物此志也?!蓖跸戎t補注:“物,類也。志,意也。言臣如效死取義,則為國家不拔之基,圣人有‘金城’之語,正比類此意也。” |
樂此不疲 | 樂:喜愛;愛好;疲:疲倦。樂于做某事;沉浸其中;不覺疲倦。形容對某種事物特別感興趣。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光武帝紀下》:“我自樂此,不為疲也。” |
長此以往 | 長:長久;此:如此;這樣。長久這樣下去。 | 魯迅《書信集 二五六 致張廷謙》:“倘長此以往,恐怕要日見其荒涼?!?/td> |
成敗在此一舉 | 舉:舉動。成功、失敗就決定于這次行動了。指采取事關重大的行動。 | 《晉書 苻堅載記上》:“成敗之機,在斯一舉。 |
此起彼伏 | 此:這;這個;彼:那;那個;伏:低下去。這里起來;那里下去。形容聯(lián)系緊密;互相配合行動。也作“此伏彼此”、“此起彼落”。 | 漢 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鳥畢駭,獸咸作,草伏木棲,寓居穴托,起伏集此。” |
由此及彼 | 此:這;這個;彼:那個。由這一現(xiàn)象聯(lián)系到那一現(xiàn)象。指分析事物不能孤立地看一種現(xiàn)象;而應把復雜事物聯(lián)系起來進行全面考察;層層深入。 | 清 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66回:“遇著通曉之人,就虛心請問,由此及彼,銖積寸累,自然日有進益?!?/td> |
此地無銀三百兩 | 比喻想要隱瞞、掩蓋真相;因手法拙劣;反而徹底暴露。 | 民間故事: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,上面留字寫道:“此地無銀三百兩”。鄰人阿二偷走了銀子,也留字寫道:“隔壁阿二不曾偷”。 |
此路不通 | 指這種方法或途徑行不通。 | 周作人《我的復古的經(jīng)驗》:“但也因此得到一個極大的利益,便是‘此路不通’的一個教訓?!?/td> |
多此一舉 | 舉:行動、舉動。做出不必要的;多余的舉動。表示這一行動毫無必要。 | 清 侯方域《南省策》:“而況于避影匿形,惟恐多此舉,以身累者乎?” |
耿耿此心 | 耿耿:形容忠誠。這顆心至忠至誠。 | 清·黃宗羲《感舊》:“寒江才把一書開,耿耿此心不易灰?!?/td> |
諸有此類 | 猶言諸如此類。 | 南朝·梁·劉勰《文心雕龍·程器》:“諸有此類,并文士之瑕累?!?/td> |
區(qū)區(qū)此心 | 區(qū)區(qū):微小,微薄。常作用謙詞。用來形容微不足道的一點心意或想法。亦作“區(qū)區(qū)之心”。 | 蔡東藩《民國通俗演義》第14回:“況區(qū)區(qū)此心,不為諸公所諒乎?” |
依此類推 | 按此標準向同類推理。 | 宋·周煇《清波雜志》第六卷:“蓋嘗供熟火也,以此類推之,豈識世事艱難!” |
此中三昧 | 三昧:佛教用語,梵文音譯詞,意思是“正定”,即屏絕雜念,使心神平靜,是佛門修養(yǎng)之法。比喻這里面的奧妙之處。 | 唐·李肇《國史補·中》:“長沙僧懷素好草書,自言得草圣三昧?!?/td> |
不此之圖 | 此:這個;圖:圖謀,計劃。不打算做此事或不考慮這個問題。 |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32回:“不此之圖,而伐荊州,荊州豐樂之地,國和民順,未可動搖。” |
重此抑彼 | 重:重視;抑:壓制,貶低。重視這個,壓制那個。指待人或處事不公平。 | |
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 | 指合情合理的事,大家想法都會相同。 | 清 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:“只是她也是個女孩兒。俗語說的:‘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?!?/td> |
此地無銀三十兩 | 比喻想要隱瞞、掩蓋真相,結果反而徹底暴露。 | 魯迅《偽自由書·推背圖》:“里巷間有個笑話:……寫道‘此地無銀三十兩’。……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:‘隔壁阿二勿曾偷’?!?/td> |
此一時,彼一時 | 此:這;彼:那。時間不同,情況有了變化,不能相提并論。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公孫丑下》:“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,其間必有名世者?!?/td> |
撲殺此獠 | 撲殺:打死;獠:古時罵人的話。打死這個壞家伙。形容對某人憎恨之極。 | 《新唐書·褚遂良傳》:“武氏從幄后呼曰:‘何不撲殺此獠?’” |
樂此不倦 | 此:這。因酷愛干某事而不感覺厭煩。形容對某事特別愛好而沉浸其中。 | 《后漢書 光武帝紀》:“我自樂此,不為疲也?!?/td> |
此風不可長 | 這種風氣不能讓它滋長發(fā)展。 | 清 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(xiàn)狀》四十七回:“若到外面說了,人家就要說此風不可長了?!?/td> |
彼一時,此一時 | 那是一個時候,現(xiàn)在又是一個時候。表示時間不同,情況有了變化。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公孫丑下》:“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,其間必有名世者?!?/td> |
等因奉此 | 舊時公文用語?!暗纫颉庇靡越Y束表示理由說明原因的“上文”;“奉此”用以引起表示重心所在的“下文”?,F(xiàn)多比喻例行公事;官樣文章。 | 鄒韜奮《抗戰(zhàn)以來·對保障人民權利的再呼吁》:“否則豈不仍是‘等因奉此’的一紙公文在老爺們的桌上轉來轉去?” |
不虛此行 | 虛:空、白。沒有空跑這一趟。表示某種行動還是有所收獲的。 | 清 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(xiàn)狀》第四十回:“原來你這回到上海,干了這幺一回事,也不虛此一行。 |
此問彼難 | 這個詰問,那個責難。 | 魯迅《華蓋集續(xù)編·送灶日漫筆》:“討論問題,研究章程,此問彼難,風起云涌?!?/td> |
厚此薄彼 | 厚:優(yōu)待;重視;薄:怠慢;輕視。重視或優(yōu)待這一方;輕視或冷淡那一方。也作“薄此厚彼”。指不平等地對待兩個方面或兩個人。 | 明 袁宏道《廣莊 養(yǎng)生主》:“皆吾生即皆吾養(yǎng),不宜厚此薄彼?!?/td> |
至于此極 | 至:到。到了這般絕境。指痛苦到了極點。 | 戰(zhàn)國·鄒·孟軻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吾王之好鼓樂,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?父子不相見,兄弟妻子離散?!?/td> |
僅此而已 | 只有這樣罷了。 | 路遙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一卷第11章:“不過,一切也都僅此而已了?!?/td> |
此唱彼和 | 這里唱,那里隨聲附和。比喻互相呼應。 | 清 陳田《<明詩紀事己簽>序》:“與前七子隔絕數(shù)十年,而此唱彼和,聲應氣求,若出一軌?!?/td> |
此伏彼起 | 這里起來,那里下去。形容接連不斷。 | 魯迅《墳 論‘費厄潑賴’應該緩行》:“因為政局的不安定,真是此起彼伏如轉輪?!?/td> |
以此類推 | 根據(jù)這一事物的道理,去推出與此類似的其它事物的道理。 | 宋·周煇《清波雜志》卷六:“宣和間,宗室圍爐次,索炭,既至,訶斥左右云:‘炭色紅,今黑,非是?!w嘗供熟火也。以此類推之,豈識世事艱難!” |
此而可忍,孰不可忍 | 這個如能容忍,還有什么不能容忍呢! | 《晉書 解系傳》:“[司馬倫]怒曰:‘我于水中見蟹且惡之,況此人(解系)兄弟輕我邪!此而可忍,孰不可忍!” |
理應如此 | 指按理應該這樣。 | 老舍《有了小孩以后》:“看著別人家的孩子,肥肥胖胖,整整齊齊,你總覺得小孩們理應如此?!?/td> |
只此一家,別無分店 | 原是一些店鋪招攬生意的用語,向顧客表明他沒分店,只能在他這一家店里買到某種商品。泛指某種事物只有他那兒有,別處都沒有。 | 毛澤東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》:“為群眾所接受,所實踐,而不是閉門造車,自作聰明,只此一家,別無分店的那種貴族式的所謂‘政治家’?!?/td> |
非此即彼 | 非:不是;此:這個;即:便是;彼:那個。不是這一個,就是那一個。 | 張平《抉擇》:“非此即彼,別無選擇?!?/td> |
挹彼注此 | 同“挹彼注茲”。 | 郭沫若《歷史人物·甲申三百年祭》:“假使政治是修明的,那么挹彼注此,損有余以補不足,盡可以用人力來和天災抗衡。” |
樹猶如此,人何以堪 | 堪:勝任。樹木尚且凋落,人怎能不衰老 | 北周·庾信《枯樹賦》:“昔年移柳,依依江南,今看搖落,凄愴江潭,樹猶如此,人何以堪?!?/td> |
斷無此理 | 斷:絕對,一定。絕對沒有這樣的道理。 | 清·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41回:“一個少年婦女,獨自在外,又無同伴,靠賣詩文過日子,恐怕世上斷無此理?!?/td> |
此發(fā)彼應 | 這里發(fā)動,那里響應。 | 清·陳天華《警世鐘》:“各做各的,怎么行呢?一定是要互相聯(lián)絡,此發(fā)彼應才行?!?/td> |
此恨綿綿 | 綿綿:延續(xù)不斷的樣子。這種遺恨纏繞心頭,永遠不能逝去。 | 唐·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“天長地久有時盡,此恨綿綿無絕期?!?/td> |
顧此失彼 | 顧了這個;顧不了那個。形容頭緒繁多;無法兼顧全面。 | 明 馮夢龍《東周列國志》第76回:“分軍為三:一軍攻麥城,一軍攻紀南城,大王率大軍直搗郢都,彼疾雷不及掩耳,顧此失彼,二城若破,郢不守矣?!?/td> |
彼倡此和 | 和:附和;應和。比喻一方倡導,別一方效法;或互相配合,彼此呼應。 | 明 馮夢龍《東周列國志》第56回:“二人先通了郤克,然后謁見晉景公,內外同心,彼倡此和,不由晉景公不從?!?/td> |
此心耿耿 | 耿耿:心里不能忘懷。指心中有事放不下,形容忠誠。 | 宋·陳亮《復黃伯起》:“雖欲勉之而德不足取信,言不足以取重,徒使此心耿耿而止耳。” |
獨此一家,別無分店 | 原是一些店鋪招攬生意的用語,向顧客表明他沒分店,只能在他這一家店里買到某種商品。泛指某種事物只有他那兒有,別處都沒有。 | |
莫此為甚 | 沒有什么能超過這個的了。多指不良傾向或形勢嚴重。 | 宋·洪邁《容齋三筆》卷四:“名不雅古,莫此為甚。” |
此界彼疆 | 見“此疆爾界”。 | 《花月痕》第二一回:“癡珠也自歡喜,說道:‘此十年用兵,一誤于士不用命,再誤于此界彼疆?!?/td> |
一寒如此 | 一:竟然;寒:貧寒。竟然窮困到這樣的地步。形容貧困潦倒到極點。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范睢蔡澤列傳》:“‘范叔一寒如此哉!’乃取一綈袍以賜之。” |
此呼彼應 | 此:這里。彼:那里。這里呼喚,那里響應。形容聯(lián)系緊密,互相配合行動。 | |
滅此朝食 | 此:代詞;指敵人;朝食:吃早飯。意思是消滅了這伙敵人再吃早飯。表示消滅敵人的急切心情或對敵人的仇恨蔑視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成公二年》:“齊侯曰:‘余姑翦滅此而朝食!’” |
賴有此耳 | 賴:依賴、倚靠。幸虧有一著(才得解救)。 | 《晉書·石勒載記》:“嘗使人讀《漢書》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后,大驚曰:‘此法當失,何得遂成天下!’至留侯諫,乃曰:‘賴有此耳。’” |
此處不留人,會有留人處 | 指這里不可居留,自會有可居留的地方。 | 《通俗編》卷十三引《平陳錄》:“張貴妃權寵,沈后經(jīng)半年不得御。陳主當御沈后處,暫入即還,謂后曰:‘何不見留?’贈以詩曰:‘留人不留人,不留人也去。此處不留人,會有留人處?!?/td> |
此事體大 | 事體:事情。這事關系重大,牽涉面廣。亦作“茲事體大”。 | 宋·范仲淹《讓觀察使第二表》:“此事體大,乞垂圣鑒,特降中旨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