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 |
解釋 |
出處 |
一路風塵 | 形容旅途辛苦。 | 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十六回:“國舅老爺大喜!國舅老爺一路風塵辛苦。小的聽見昨日的頭起報馬來報,說今日大駕歸府,略預備了一杯水酒撣塵,不知賜光謬領否?” |
望塵莫及 | 望見前面騎馬的人走過揚起的塵土而不能趕上。比喻遠遠落在后面。塵:塵土;莫:不;及:趕上。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趙咨傳》:“復拜東海相,之官,道經(jīng)滎陽,令敦煌曹暠,咨之故孝廉也,迎路謁候。咨不為留,暠送至亭次,望塵不及?!?/td> |
紫陌紅塵 | 紫陌:京城的道路;紅塵:塵埃。指京城道上非常熱鬧,塵土飛揚。形容京城繁華或比喻虛幻的榮華。 | 唐·劉禹錫《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,戲贈看花諸君子》詩:“紫陌紅塵拂面來,無人不道看花回。玄都觀里桃千樹,盡是劉郎去后栽?!?/td> |
塵外孤標 | 塵外:世外;孤標:孤立的標志。形容清峻突出或人的清高品質。 | 《舊唐書·杜審權傳》:“沖碎孕靈岳之秀,精明含列宿之光,塵外孤標,閑云獨步?!?/td> |
望塵靡及 | 見“望塵莫及”。 | 清·黃宗羲《移史館熊公雨殷行狀》:“如廝隸之于貴官,負弩前驅望塵靡及耳?!?/td> |
抗塵走俗 | 形容為了名利,到處奔走鉆營。 | 南朝 齊 孔稚圭《北山移文》:“焚芰制而裂荷衣,抗塵容而走俗狀。” |
紅塵客夢 | 紅塵:佛家指人世間。比喻塵世虛幻。 | 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·歸山》:“遙望見城南巷翠山色好,把紅塵客夢全消。” |
超塵出俗 | 塵、俗:指塵世、人間;出:超出。原指佛教徒功夫深,已超出塵世。后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。 | 南朝 宋 劉義慶《世說新語 德行》劉孝標注引謝承《后漢書》:“徐穉,字儒子,豫章南昌人,清妙高跱,超世絕俗。 |
和光同塵 | 和;同:一起;混同;光:榮耀;塵:塵俗。指把光榮與塵濁同樣看待。 | 先秦 李耳《老子》:“和其光,同其塵?!?/td> |
鏤塵吹影 | 吹影子,刻塵土。比喻工藝精細到不見形跡。 | 《關尹子·一宇》:“言之如吹影,思之如鏤塵,圣智造迷,鬼神不識?!?/td> |
奔逸絕塵 | 奔逸:疾馳;絕塵:腳不沾塵土。形容走得極快。也形容人才十分出眾,無人企及。 | 先秦 莊周《莊子 田子方》:“顏淵問于仲尼曰:‘夫子步亦步,夫子趨亦趨,夫子馳亦馳;夫子奔逸絕塵,而回瞠若乎后矣。’”成玄英疏:“奔逸絕塵,急走也?!?/td> |
塵羹涂飯 | 見“塵飯涂羹”。 | 清·錢謙益《答唐訓導論文書》:“南宋以后之俗學,如塵羹涂飯,稍知滋味者,皆能唾而棄之。” |
吹影鏤塵 | 鏤:雕刻。吹影子,刻塵土。比喻工藝精細到不見形跡。 | 《關尹子 一宇》:“言之如吹影,思之如鏤塵,圣智造迷,鬼神不識?!?/td> |
一塵不染 | 原為佛教用語。佛家把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叫做“六塵”;說道者不為六塵所玷污;保持心地清靜。形容不受壞思想、壞作風的沾染和腐蝕。也形容環(huán)境清靜整潔。 | 宋 張耒《臘初小雪后圃梅開》:“一塵不染香到骨,姑射仙人風露身?!?/td> |
風塵仆仆 | 風塵:指旅行。仆:走路勞累的樣子。旅行艱辛困頓;行路勞累疲乏。 | 清 吳趼人《痛史》第八回:“三人揀了一家客店住下,一路上風塵仆仆,到了此時,不免早些歇息。” |
望塵不及 | 見“望塵莫及”。 | 南朝·宋·范曄《后漢書·趙咨傳》:“暠送至亭次,望塵不及?!?/td> |
望塵而拜 | 指迎候有權勢的人,看見車揚起的塵土就下拜。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態(tài)。 | 《晉書 潘岳傳》:“岳性輕躁,趨勢利,與石崇等諂事賈謐,每候其出,與崇輒望塵而拜?!?/td> |
出塵不染 | 比喻身處污濁的環(huán)境而能保持純潔的節(jié)操。 | 宋·周敦頤《周濂溪集·愛蓮說》:“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蓮而不妖。” |
輕塵棲弱草 | 比喻人生無常。 | 漢·劉向《列女傳》:“人生世間,如輕塵棲弱草耳,何至辛苦乃爾!” |
東海揚塵 | 大海變陸地。比喻世事變化很大。 | 晉 葛洪《神仙傳 麻姑》:“麻姑自說云:‘接侍以來,已見東海三為桑田。向到蓬萊,水又淺于往者會時略半也,豈將復還為陵陸乎?’方平笑曰:‘圣人皆言海中復揚塵也。’” |
塵頭大起 | 指塵沙塵土高高揚起。 |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110回:“山后塵頭大起,必有伏兵?!?/td> |
六塵不染 | 佛教語,六塵:指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指排除物欲,保持心地潔凈 | 唐 武三思《孝明皇后碑》:“六塵不染,孤標水上之花?!?/td> |
超軼絕塵 | 軼:車轍;超軼:指后車超過前車;絕塵:腳不沾塵土。形容奔跑得極快。 | 莊周《莊子 徐無鬼》:“天下馬有成材,若恤若失,若喪其一,若是者,超軼絕塵,不知其所?!?/td> |
邊塵不驚 | 邊:邊境;驚:震動。比喻邊境安定無戰(zhàn)事。 | 宋 司馬光《資治通鑒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》:“上曰:‘隋煬帝勞百姓,筑長城以備突厥,卒無所益。朕唯置李世勣于晉陽而邊塵不驚,其為長城,豈不壯哉!’” |
仙塵路隔 | 塵:塵世。上天和人世無路相通。比喻親友被隔絕,無法相會。 | 清·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羅剎海市》:“仙塵路隔,不能相依?!?/td> |
風塵外物 | 風塵:指污濁、紛擾的世俗生活。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。 | 南朝·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王戎云:‘太尉神姿高徹,如瑤林瓊樹,自然是風塵外物?!?/td> |
馬足車塵 | 喻四處奔波,生活動蕩不定。 | 秋瑾《申江題壁》:“馬足車塵知己少,繁弦急管正聲稀。” |
前塵影事 | 謂往事。 | 田漢《影事追懷錄·引言》:“中國文人談到往事喜歡叫它‘前塵影事’,意思是這些事像影子似的過去了?!?/td> |
風塵之言 | 指蜚短流長的言語。 | 《魏書·王慧龍傳》:“賜慧龍璽書曰:‘義隆畏將軍如虎,欲相中害,朕自知之,風塵之言,想不足介意也?!?/td> |
風塵碌碌 | 碌碌:辛苦忙碌的樣子。形容在旅途上辛苦忙碌的樣子。 | 明·金毓峒《金鶴沖詩·按部涇原韓國主招宴曖泉二首(其一)》:“風塵碌碌惜年華,選勝陪游帝子家。” |
惡塵無染 | 謂沒有受到壞習氣的影響。 | 葉圣陶《窮愁》:“兒童誠可愛,一味天真,惡塵無染?!?/td> |
遺俗絕塵 | 謂超脫塵俗而避世隱居。 | 清·戴名世《和陶詩》序:“其后蘇文忠謫居海外,流離患難之際,深懲世網(wǎng)慨然有遺俗絕塵之志?!?/td> |
渴塵萬斛 | 形容十分想念。 | |
超塵拔俗 | 塵、俗:佛教稱塵世、人間;拔:超出。原指佛教徒修行功夫深;已超出人世。后指超出一般人之上;不同凡俗。 | 宋 黃庭堅《與王周彥長書》:“蓋登太山而小天下,觀于海者難為水也。企而慕者,高而遠雖其不逮,猶足以超世拔俗矣?!?/td> |
仆仆風塵 | 仆仆:行路勞累的樣子;風塵:指行旅,含有辛苦之意。形容奔波忙碌,旅途勞累。 | 《太平天國 天情道理書》:“去國立鄉(xiāng),拋妻棄子,數(shù)年之間,仆仆風塵,幾經(jīng)勞瘁。” |
風塵物表 | 風塵:指污濁、紛擾的世俗生活。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。 | 宋·馬永易《實賓錄》:“晉王戎目王衍,自然是風塵物表?!?/td> |
絕世出塵 | 遠離世俗塵世。 | 清·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局詐》:“遂鼓《御風曲》其聲冷冷,有絕世出塵之意?!?/td> |
同塵合污 | 謂行為同于流俗之人,合于污濁之世。 | 明·李贄《藏書·大臣傳·狄仁杰》:“同塵合污,與世委蛇。” |
風塵之警 | 風塵:戰(zhàn)亂;警:警報。戰(zhàn)亂發(fā)生的警報。 | 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終軍傳》:“邊境時有風塵之警,臣宜被堅執(zhí)銳,當矢石,啟前行。” |
步后塵 | 后塵:走路時揚起的塵土。指跟在別人后面追隨模仿。 | 明·屠隆《曇花記·討賊立功》:“副帥好當前隊,老夫愿步后塵?!?/td> |
步人后塵 | 步:踏;踩;后塵:走路時后面揚起的塵土。踩著人家腳印走。比喻追隨;沿襲別人。 | 清 梁章鉅《歸田瑣記 北東園日記詩》:“某當竭盡綿力,以步諸君子后塵,斷不肯置身事外也?!?/td> |
風塵之變 | 風塵:比喻戰(zhàn)亂。指戰(zhàn)爭的災亂。 | 《晉書·陶璜傳》:“夫風塵之變,出于非常?!?/td> |
奔軼絕塵 | 形容跑得極快,迅速前進。絕塵,腳不沾塵土。 | 見“奔逸絕塵”。 |
黃塵清水 | 比喻變化迅速。 | |
遺風逸塵 |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教和超逸的事跡。 | 元·俞希魯《至順鎮(zhèn)江志·人材》:“至于高蹈物表,遠引方外,亦皆清雋卓絕志士,是其遺風逸塵,霑被無極?!?/td> |
逸塵斷鞅 | 指馬奔跑時揚起塵土,掙斷馬鞅。形容馬跑得很快。 | 唐許堯佐《柳氏傳》:“[許俊]遂升堂,出翊札示柳氏,挾之跨鞍馬,逸塵斷鞅,倏忽乃至?!?/td> |
風塵之驚 | 風塵:戰(zhàn)亂。戰(zhàn)亂發(fā)生的警報。 | 王闿運《振威將軍張威墓志銘》:“歸葬時,東夷有風塵之驚,廷臣喧囂,倉黃促戰(zhàn)。” |
甚囂塵上 | 甚:很;囂:喧鬧。原指軍營中人聲喧嘩;塵土飛揚。形容傳播消息;議論紛紛?,F(xiàn)多指錯誤或反動言論非常囂張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成公十六年》:“甚囂,且塵上矣?!?/td> |
淪落風塵 | 淪落:因生活所迫而漂泊、墮落;風塵:指污濁、紛擾的生活。多指女子因生活所迫淪為妓女。 | 元 蒼子安《<竹葉舟>楔子》:“我則為十載螢窗苦學文,慚愧殺萬里鵬程未致身,因此上甘流落在風塵?!?/td> |
流落風塵 | 流落:因生活所迫而留居他鄉(xiāng);風塵:指紛擾的生活。窮困潦倒,漂泊江湖。 | 元 范子安《竹葉舟》楔子:“我則為十載螢窗苦學文,慚愧殺萬里鵬程未致身,因此上甘流落在風塵?!?/td> |
超逸絕塵 | 謂不拘滯于世俗,超然物外。 | 《宣和書譜·空鲙帖》:“往昔字學之流,其初筆法安在?惟其胸次筆端超逸絕塵,暗合法度,則其草創(chuàng)便為一物之宗。” |
塵飯涂羹 | 涂:泥。塵做的飯,泥做的羹。指兒童游戲。比喻沒有用處的東西。 | 韓非《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》:“然至日晚必歸餉者,塵飯涂羹可以戲而不可食也?!?/td> |
馬塵不及 | 比喻趕不上,跟不上。 | 明·都穆《都公譚纂》卷上:“王行昔望吾舅馬塵不及,何先友為?” |
看破紅塵 | 紅塵:佛家稱人世間。看破人生事情;對一切持超脫態(tài)度。這是一種消極厭世態(tài)度。 | 清 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43回:“看這話頭,他明明看破紅塵,貪圖仙景,任俺尋找,總不出來?!?/td> |
甑生塵 | 甑:炊具。甑里積了灰塵。形容生活貧困,斷炊已久。 | 宋·陸游《連陰欲雪排悶》:“先生經(jīng)旬甑生塵。” |
釜中生塵 | 猶釜中生魚。 | 明·王世貞《藝苑卮言》卷八:“顏淵簞食瓢飲……范史云釜中生塵。” |
蕭然塵外 | 蕭然:清靜寂寞的樣子;塵:塵世。形容極為超脫,不被俗情雜物所累。 | 清·李慈銘《越縵堂詩話》下卷:“又詩中多言梅花及山林閑話之趣,故筆墨間時覺蕭然塵外?!?/td> |
一塵不到 | 形容清凈純潔。 | 唐·唐彥謙《游清涼寺》詩:“一塵不到心源凈,萬有俱空眼界清。” |
纖塵不染 | 原指佛教徒修行時,排除物欲,保持心地潔凈?,F(xiàn)泛指絲毫不受壞習慣,壞風氣的影響。也用來形容非常清潔、干凈。 | 唐·釋道世《法苑珠林》:“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(jīng)行,土不著足,隨嵐風來,吹破土山,令散為塵,乃至一塵不著佛身?!彼巍堮纭杜D月小雪后圃梅開》:“一塵不染香到骨,姑射仙人風露身?!?/td> |
不染一塵 | 形容清高廉潔。同“一塵不染”。 | 鄭觀應《盛世危言 日報》:“胸中不染一塵,惟澄觀天下之得失是非,自抒偉論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