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有關(guān)巷的成語

有關(guān)巷的成語

有關(guān)巷的成語共收錄52個
成語 解釋 出處
萬人空巷本指家家戶戶的人都奔向一個地方;以致住宅空蕩蕩的。現(xiàn)多指很多的人聚在一起;致使街巷都空了。形容轟動一時的盛況。宋 蘇軾《八月十七復(fù)登望海樓》詩:“賴有明朝看潮在,萬人空巷斗新妝?!?/td>
大街小巷城鎮(zhèn)中寬敞的街道和狹小的胡同。泛指都市的各處地方。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66回:“正月十五日,上元佳節(jié),好生清明,黃昏月上,六街三市,各處坊隅巷陌,點花放燈,大街小巷,都有社火。”
巷尾街頭指大街小巷。宋 釋普濟《五燈會元》卷三十一:“問:'如何是學(xué)人轉(zhuǎn)身處?'師日:'街頭巷尾。'”
街頭巷尾指大街小巷。宋 釋普濟《五燈會元 太子道一禪師》:“曰:‘如何是學(xué)人轉(zhuǎn)身處?’師日:‘街頭巷尾。’”
行號巷哭行:路;號:大聲哭叫。道路上和大街小巷里的人都在哭泣。形容人們極度悲哀。晉·劉琨《勸進(jìn)表》:“茍在食土之毛,含氣之類,莫不叩心絕氣,行號巷哭。”
走街串巷走遍城市的大街小巷或各個角落。老舍《四世同堂》:“雖說為了生活他得走街串巷,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,可他從來沒跟人動過手?!?/td>
拽巷啰街謂大聲呼叫,驚動街坊。元·無名氏《爭報恩》第二折:“我恰行出衙門,那妮子舞旋旋,摩拳擦掌,叫吖吖拽巷啰街?!?/td>
柳街花巷舊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處。同“柳巷花街”。清 李漁《蜃中樓 雙訂》;“收藏,情隨物贈,休擲在柳街花巷;更莫向人前夸示,賣弄輕狂。”
窮巷掘門掘:通“窟”,土屋?;钠У睦锵?,簡陋的土屋。西漢·劉向《戰(zhàn)國策·秦策》:“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,桑戶惓樞之土耳?!?/td>
長街短巷猶言大街小巷。《醒世恒言 賣郎獨占花魁》:“[朱重]放下被窩等件,買巨鎖兒鎖了門,便往長街短巷,訪求父親?!?/td>
三街六巷泛指大街小巷。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24回:“這三街六巷,憑他是誰,若得罪了我醉金剛倪二的街坊,管叫他人離家散?!?/td>
街號巷哭號哭于大街小巷。形容悲痛至極。晉·潘岳《馬汧督誄》:“凡爾同圍,心焉摧剝,扶老攜幼,街號巷哭?!?/td>
花街柳巷花、柳:舊指娼妓。舊指游樂的地方。也指妓院。唐 呂巖《敲義歌》:“花街柳巷覓真人,真人只在花街玩。”
柳門竹巷指幽靜儉樸的住宅。柳門竹巷依依在,野草青苔日日多?!浮?。唐 劉禹錫《傷愚溪三首》詩云:“……柳門竹巷依依在,野草青苔日日多??v有鄰人解吹笛,山陽舊侶更誰過”
陋巷簞瓢陋:簡陋,窄小;簞: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。住在陋巷里,用簞吃飯,用瓢喝水。形容生活極為窮苦。先秦 孔子《論語 雍也》:“一簞事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?!?/td>
填街塞巷形容人非常多。《南齊書 虞玩之傳》:“又生不長發(fā),便謂為道人,填街溢巷,是處皆然。”
倒街臥巷謂露宿街頭。《水滸傳》第二一回:“波子……看著宋江道:‘押司沒事睬那乞丐做甚么?那斯一地里去搪酒吃,只是搬是搬非。這等倒街臥巷的橫死賊,也來上門上戶欺負(fù)人!’”
負(fù)郭窮巷負(fù)郭:背靠外城;窮巷:僻巷。比喻居處偏僻,出身窮困。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陳丞相世家》:“至其家,家乃負(fù)郭窮巷。”
連街倒巷猶言滿街傾巷。《東周列國志》第八九回:“當(dāng)時百姓連街倒巷,皆怨商君?!?/td>
衡門深巷衡門;將木頭橫放作為門,指簡陋的地方。深巷:指冷冷清清的巷子。簡陋、偏僻、冷清的地方。明·無名氏《三化邯鄲》第三折:“閑歲月衡門深巷,淡衣冠博帶寬裘?!?/td>
閭巷草野閭巷:街巷;草野:鄉(xiāng)野。比喻民間鄉(xiāng)野地方。唐·王勃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臣又求之于閭巷草野之間,而亦未見其多焉。”
街譚巷議見“街談巷議”。唐·丘光庭《兼明書·雜說·日遠(yuǎn)近》:“仲尼祖述堯舜,憲章文武,其道大德尊,豈與小兒街譚巷議乎又六合之外,非關(guān)教化者,仲尼棄而不論,故子路問事鬼神與死,皆不答也?!?/td>
涂歌巷舞同“涂歌里抃”。明·袁宗道《顧使君考績序》:“一溫然長者,兀坐而泣之,可立使民涂歌巷舞。”
柳陌花巷陌:街道。指游樂的地方。也指妓院。清·李綠園《歧路燈》第21回:“柳陌花巷快樂一輩子也是死,執(zhí)固板樣拘束一輩子也是死?!?/td>
柳巷花街舊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處。宋 黃庭堅《滿庭芳 妓女》詞:“初綰云鬟,才勝羅綺,便嫌柳巷花街。”
簞瓢陋巷簞: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;瓢:古代裝水的小容器。一簞食物,一瓢湯水。形容生活簡樸,安貧樂道。春秋·魯·孔丘《論語·雍也》:“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”
并疆兼巷形容屋宅廣大。明 王志堅《表異錄 宮室》:“宅大曰連里竟街,又曰并疆兼巷?!?/td>
街談巷議大街小巷里人們的談?wù)摗?/td>漢 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街談巷議,彈射臧否?!?/td>
心非巷議心里不滿,而在私下議論。語出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(jì)》:“入則心非,出則巷議?!?/td>語出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(jì)》:“入則心非,出則巷議。”
拽巷攞街見“拽巷啰街”。元·鄭廷玉《金鳳釵》第三折:“全不想離鄉(xiāng)背井,動不動拽巷攞街?!?/td>
街頭巷底見“街頭巷尾”。劉大白《賣花女》詩:“杏花紅了,梨花白了,街頭巷底聲聲叫。”
街談巷語見“街談巷議”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小說家者流,蓋出于稗官,街談巷語,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。”
街談巷說見“街談巷議”。《文選·曹植·與楊德祖書》:“今往仆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。夫街談巷說,必有可采;擊轅之歌,有應(yīng)風(fēng)雅,匹夫之思,未易輕棄也。”
蓽門委巷蓽:同“篳”;蓽門:柴門;委巷:小巷。指貧苦人家居住的地方。宋·葉適《廷對》:“蓽門委巷之士,其勢與力不足以自存矣,可謂微也。”
席門窮巷亦作“席門蓬巷”。形容所居之處窮僻簡陋。唐·高適《行路難》詩:“東鄰少年安所知?席門窮巷出無車?!?/td>
打街罵巷街、巷:指鄰里街坊。形容無事生非,尋釁鬧事,耍無賴。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六回:“這劉大平日吃酒賭錢,打街罵巷,原是不安本分的人?!?/td>
冤如巷伯巷伯:周幽王時寺人(宦官),遭讒被刑。像巷伯一樣冤屈。指不白之冤。南朝·宋·范曄《后漢書·孔融傳》:“信如卞和,冤如巷伯,才如史遷,達(dá)如子政?!?/td>
后巷前街巷:胡同。指四處的街坊居民。元·無名氏《孟母三移》第二折:“那廝每走遍了后巷前街,幾曾沖州撞府!”
席門蓬巷見“席門窮巷”。唐·王勃《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》:“席門蓬巷,佇高士之來游;叢桂幽蘭,喜王孫之相對?!?/td>
串街走巷串:串門;巷:胡同。在大街小巷走來走去。明·馮夢龍《喻世明言》第一卷:“這婆子能言快語,況且日逐串街走巷,那一家不認(rèn)得,須是與他商議,定有道理?!?/td>
里談巷議里:鄉(xiāng)里、鄰居。鄰里街巷間人們的議論談?wù)f。指民間的議論。宋·曾敏行《獨醒雜說·附錄》:“上自朝廷典章,下至稗里雜家,里談巷議,無不記覽?!?/td>
窮街陋巷貧窮破舊的街巷。戴叔倫《送張南史》:“陋巷無車轍,煙蘿總是春?!?/td>
街巷阡陌阡陌:小道。指大街小巷各個地方。漢·荀悅《漢紀(jì)·哀帝紀(jì)》:“至京師又聚會祀西王母,設(shè)祭于街巷阡陌?!?/td>
屯街塞巷形容人多擁擠。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二十三回:“武松在轎上看時,只見亞肩迭背,鬧鬧穰穰,屯街塞巷,都來看迎大蟲?!?/td>
拽巷邏街見“拽巷啰街”。元·武漢臣《玉壺春》第三折:“動不動神頭鬼臉,投河奔井,拽巷邏街,張舌騙口?!?/td>
枇杷門巷舊時指妓女居住的地方。唐·王建《寄蜀中薛濤校書》詩:“萬里橋邊女校書,枇杷門里閉門居。”
街頭巷口巷:胡同。指大街小巷。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一章:“以販賣書報盛極一時的各街頭巷口的小書攤也完全改變模樣?!?/td>
街談巷諺見“街談巷議”。清·昭梿《嘯亭雜錄·松相公好理學(xué)》:“公于召見時,凡民間隱情,街談巷諺,無不率口而出,毫無隱忌,故人多尼之?!?/td>
三瓦兩巷見“三瓦兩舍”。明·蘭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19回:“平昔在三瓦兩巷行走耍子,搗子都認(rèn)認(rèn)的?!?/td>
窮巷陋室窮巷:偏僻的里巷;陋室:狹小的房屋。指僻陋狹小的住處。漢·韓嬰《韓詩外傳》卷五:“雖隱居窮巷陋室,無置錐之地,而莊公不能與爭名矣。”
前街后巷指各處的街巷。《三國志平話》卷上:“[董卓]方欲興兵,忽聽得城內(nèi)大喊聲,閉了城門,急點軍數(shù)千余人,前街后巷,羅紋結(jié)角,軍兵都把了?!?/td>
巷議街談大街小巷間人們的議論。語出漢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街談巷議,彈射臧否?!?/td>語出漢·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街談巷議,彈射臧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