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有關(guān)身的成語

有關(guān)身的成語

因篇幅關(guān)系,身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
成語 解釋 出處
身無分文形容非常貧窮。司馬文森《風(fēng)雨桐江》第一章:“他現(xiàn)在是身無分文,靠那好心腸的女店主借錢度日?!?/td>
安身之處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。明 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40回:“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,可乘此機會,取彼荊州為安身之地,庶可拒曹操也。”
挺身而出形容遇到危難時;勇敢地站出來;擔當其任。挺:挺起身來;勇敢剛毅的樣子。《舊五代史 周 唐景思傳》:“后數(shù)日城陷,景思挺身而出,使人告于鄰郡,得援軍數(shù)百,逐其草冠,復(fù)有其城,毫民賴是以濟?!?/td>
孤身只影形容孤單一人。元 關(guān)漢卿《竇娥冤》第三折:“可憐我孤身只影無親眷,則落的吞聲忍氣空嗟怨?!?/td>
首身分離首:頭。頭和身體分開了。指被砍頭。《戰(zhàn)國策·秦策四》:“刳腹折頤,首身分離?!?/td>
正身明法端正自身,嚴明法紀。《晉書 元帝紀》:“二千石令長當袛奉舊憲,正身明法,抑齊豪強,存恤孤獨,隱實戶口,勸課農(nóng)桑?!?/td>
以身試法身:親身;指生命;試:嘗試;法:法律;刑法。拿性命去嘗試法律。東漢 班固《漢書 王尊傳》:“明慎所職,毋以身試法?!?/td>
反治其身治:整治;身:身體;其身:自身。反而整治自身。指自己反被自己整治的別人的方法所治服。
摧身碎首即粉身碎骨。三國·魏·曹植《謝封甄城王表》:“臣愚駑垢穢,才質(zhì)疵下,過受陛下日月之恩,不能摧身碎首,以答陛下厚德?!?/td>
身敗名裂地位喪失;名聲敗壞?,F(xiàn)在也形容干了壞事;遭到徹底失敗。清 李綠園《歧路燈》第23回:“看來許多舉人、進士做了官,往往因為幾十兩銀子的賄弄,身敗名裂?!?/td>
安身立命安身:有容身之所;立命:精神上安定。指生活有著落;精神有所寄托。宋 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:“僧問:‘學(xué)人不據(jù)地時如何?’師云:‘汝向什么處安身立命?’”
束身受命束身:約束自身,不放縱。比喻投案。指投案歸順過去以后、聽從命令。
拼得一身剮,敢把皇帝拉下馬剮:古代酷刑,割肉。比喻再難的事,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。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68回:“拼得一身剮,敢把皇帝拉下馬?!?/td>
以身作則身:自身;則:準則;榜樣。用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。先秦 孔子《論語 子路》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?!?/td>
大顯身手顯:表示;顯露;身手:武藝;指本領(lǐng)。充分顯露自己的本領(lǐng);充分發(fā)揮自己的聰明才智。趙樹理《三里灣》七:“這兩個人默默不語在這座房子里大顯身手?!?/td>
尾生喪身傳說魯國人尾生與一女子相約在橋下會面,水漲,尾生不愿失信,抱著橋柱被淹死。比喻只知道守約,而不懂得權(quán)衡利害關(guān)系。戰(zhàn)國·宋·莊周《莊子·盜跖》:“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,女子不來,水至不去,抱梁柱而死?!?/td>
身體力行親身體驗;努力實行。西漢 劉安《淮南子 泛論訓(xùn)》:“圣人以身體之。西漢 戴圣《禮記 中庸》: 力行近乎仁?!?/td>
黃袍加身黃色的龍袍穿到身上。指被擁立為帝王。清 錢采《說岳全傳》:“自從陳橋兵變,黃袍加體,即位以來,稱為真龍?zhí)熳??!?/td>
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高自身修養(yǎng),理好家政,治理好所在的地區(qū),最后使全國安寧西漢·戴圣《禮記·大學(xué)》:“身修而后家齊,家齊而后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?!?/td>
身無長處除一身之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。原指生活儉樸?,F(xiàn)形容貧窮。南朝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(王恭)對曰:‘ 丈人不悉恭,恭作人無長物?!?/td>
降志辱身降:壓抑;減損。壓抑自己的意志;降低自己的身份;多指違心地混跡于世俗或委曲求全。先秦 孔子《論語 微子》:“柳下惠,少連,降志辱身矣。”
賢身貴體指身分高貴。《管子 立政》:“雖有賢身貴體,毋其爵不敢服其服;雖有富家多資,毋其祿有敢用其財?!?/td>
立命安身立命:精神上安定;安身:指得以容身。指精神上有寄托,生活上有著落。宋·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卷十:“僧問:‘學(xué)人不據(jù)地時如何?’師云:‘汝向什么處安身立命?’”
舍得一身剮,敢把皇帝拉下馬比喻再難的事,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。《紅樓夢》第六十八回:“拚著一身剮,敢把皇帝拉下馬?!?/td>
赤身露體指露出大部分身子,也指全身裸露,一絲不掛。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八十四回:“吳班引兵到關(guān)前搦戰(zhàn),耀武揚威,辱罵不絕,多有解衣卸甲,赤身露體,或睡或坐?!?/td>
身不遇時謂沒有遇到好的時機。明·沈采《千金記·宵征》:“官人身不遇時,且自寧奈?!?/td>
了身達命佛家用語,意思是對一生命運歸宿看得開,無牽掛,超凡出世。亦指安身的地方。元 石德玉《曲江池》第三折:“人問道亞仙的今世今生,則俺那鄭元和可甚么了身達命?!?/td>
大膽包身謂膽量極大。元·無名氏《隔江斗智》第四折:“關(guān)云長雄略蓋世,趙子龍大膽包身。”
搖身一變搖晃一下身子;就改變了身份。形容變化得快。舊小說中指有神通的人用法術(shù)使自己變成別的形體。明 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二回:“悟空捻著訣,念動咒語,搖身一變,就變做一科(棵)松樹?!?/td>
身做身當謂自己做事自己承當。元·劉唐卿《降桑椹》第一折:“哥哥,小人身做身當,豈敢?guī)Ю勰阋??!?/td>
澡身浴德修養(yǎng)身心,使純潔清白。西漢 戴圣《禮記 儒行》:“儒有澡身而浴德?!?/td>
膽大于身猶言膽大如斗。謂無所忌憚。語出《舊唐書·李昭德傳》載丘愔劾奏李昭德語:“臣觀其膽,乃大于身,鼻息所沖,上拂云漢?!?/td>語出《舊唐書·李昭德傳》載丘愔劾奏李昭德語:“臣觀其膽,乃大于身,鼻息所沖,上拂云漢?!?/td>
泥菩薩過江,自身難保泥塑的泥菩薩在水中會被浸壞。比喻連自己都保護不了,更顧不上幫助別人。丁玲《太陽照在桑干河上》:“哥哥說:‘泥菩薩過江,自身難?!?,送回去也好?!?/td>
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羊肉沒吃上,反倒沾了一身羊膻氣。比喻干了某事沒撈到好處,反壞了名聲惹來了麻煩。清 李寶嘉《官場現(xiàn)形記》第十七回:“弄得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,那是要壞名氣的?!?/td>
積財千萬,不如薄技在身積蓄財產(chǎn),不如學(xué)點技術(shù)。北齊·顏之推《顏氏家訓(xùn)·勉學(xué)》:“諺曰:‘積財千萬,不如薄技在身?!贾琢?xí)而可貴者,無過讀書也?!?/td>
現(xiàn)身說法本佛教用語;指佛能依附一切有生命的東西;顯現(xiàn)出種種身形來講解佛法。后比喻以親身經(jīng)歷和體驗為例來說明某種道理。宋 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 釋迦牟尼佛》:“亦于十方界中現(xiàn)身說法?!?/td>
身強力壯身體強??;精力旺盛。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14回:“最愛刺槍使棒,亦自身強力壯,不娶妻室,終日只是打熬筋骨?!?/td>
全身遠禍全:保全。保全自身,遠離禍害。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19回:“把你尊翁的骸骨,遣人送到故鄉(xiāng),你母女自去全身遠禍?!?/td>
身懷六甲六甲:傳說為上帝造物的日子。指婦女懷孕。《隋書·經(jīng)籍志三》載有《六甲貫胎書》
一身五心比喻雜念很多。漢·焦延壽《易林》卷一:“三人異趨,反復(fù)迷惑。一身五心,亂無所得?!?/td>
身首異地見“身首異處”。《天安門詩抄·警告丑類》:“丑類敢越雷池,小心身首異地?!?/td>
奮不顧身奮:振作精神;鼓起干勁。指勇往直前;不顧個人安危。西漢 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?!?/td>
上無片瓦遮身,下無立錐之地形容一無所有,貧困到了極點。清·張南莊《何典》第九回:“原來劉打鬼收成結(jié)果了雌鬼,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賣來喂了指頭,弄得上無片瓦遮身,下無立錐之地,只得仍縮在娘身邊?!?/td>
即以其人之道,還治其人之身就用那個人對付別人的辦法返回來對付那個人自己。宋·朱熹《中庸集注》第十三章:“故君子之治人也,即以其人之道,還治其人之身?!?/td>
粉身碎骨全身粉碎。多指為了某種目的而不惜犧牲生命。也比喻徹底遭到失敗或遭遇極大的磨難。唐 蔣防《霍小玉傳》:“平生志愿,今日獲從,粉骨碎身,誓不相舍?!?/td>
護身符一種小巧的裝飾品(如珠寶、玉石或紀念品),上面刻有符咒、咒文或符號,戴上這個護身寶貝可以防止災(zāi)禍(如疾病或魔力),或者幫助佩戴者。元·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是咱前者護身符,今日有權(quán)術(shù)?!?/td>
以其人之道,還治其人之身以:拿;治:懲處。用別人的辦法來懲治別人。宋·朱熹《中庸集注》第十三章:“故君子之治人也,即以其人之道,還治其人之身?!?/td>
典身賣命典當身體,出賣性命。指奉獻出自己的一切。明 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40回:“就典身賣命,也酬謝師恩?!?/td>
重氣輕身指看重義節(jié)而輕視生命。唐·張說《巡邊在河北作》詩:“去年六月西河西,今年六月北河北。沙場磧路何為爾,重氣輕身知許國?!?/td>
身先士卒指作戰(zhàn)時將帥親自沖在士兵的前面;奮勇殺敵?,F(xiàn)多用以比喻領(lǐng)導(dǎo)帶頭走在群眾的前面。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當敵勇敢,常為士卒先?!?/td>
遠害全身保全自身,遠離禍害。《梁書·袁昂傳》:“豈若翻然改圖,自招多福,進則遠害全身,退則長守祿位。”
獨善其身善:弄好。原指加強其自身的品德修養(yǎng)。現(xiàn)指只要自己好而不關(guān)心別人的個人主義處世哲學(xué)。先秦 孟軻《孟子 盡心上》:“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?!?/td>
文身剪發(fā)見“文身斷發(fā)”。《韓詩外傳》第八卷:“夫越亦周室之列封也……文身剪發(fā)而后處焉?!?/td>
身不由己受外界或內(nèi)心的影響;自身的活動由不得自己;不受自己的支配。《宋元戲文輯佚 陳巡檢梅嶺失妻》:“瓜期信通,為著功名,奔走西東。見說出路自覺心慵,身不由己,意沖沖?!?/td>
獨善吾身同“獨善其身”。郭沫若《星空·孤竹君之二子》:“我在這高天厚地之中發(fā)誓宣明:我只能離群索居,獨善吾身!”
灰身滅智佛教語。謂斷除一切身心煩惱,為小乘阿羅漢果的境界。隋·智顗《四教儀》:“若灰身滅智,名無余涅槃?!?/td>
立身行己存身自立,行為有度。《北史·柳虬傳》:“機立身行己,本以寬雅流譽,至于登朝正色,可謂不違直道?!?/td>
身經(jīng)百戰(zhàn)身:親身;百:極言其多;親身經(jīng)歷過許多戰(zhàn)斗。形容富于實戰(zhàn)經(jīng)驗;也形容具有豐富的實際經(jīng)驗。南北朝 庾信《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》:“在朝四十一年,身經(jīng)一百余戰(zhàn)?!?/td>
渾身是膽渾身:全身。指全身充滿膽量。形容膽量極大;無所畏懼。宋 陳著《寶鼎現(xiàn) 壽京尹曾留遠侍郎淵子》詞:“最是滿腹精神,擔負處,渾身是膽?!?/td>
鞍不離馬背,甲不離將身甲:鎧甲。馬不卸鞍,人不解甲。處于高度警惕狀態(tài)《敦煌變文集 卷一 漢將王陵變》:“鞍不離馬背,甲不離將身?!?/td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