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有關因的成語

有關因的成語

因篇幅關系,因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
成語 解釋 出處
因小失大因貪圖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。漢 劉晝《新論》:“滅國亡身為天下笑,以貪小利失其大利也?!?/td>
因循守舊因循:沿襲;照老一套不改變;守舊:死守舊的一套;因襲死守著舊的一套。指思想保守;不解放;缺乏創(chuàng)新精神。東漢 班固《漢書 循吏傳序》:“光因循守職,無所改作?!?/td>
倒果為因把結(jié)果當成原因,顛倒了因果關系。民意《告非難民生主義者》:“曾不問資本所以群趨于都會之故,是所謂倒果為因者耳?!?/td>
因材施教因:根據(jù);材:資質(zhì);施:施加;進行;教:教育。根據(jù)學習的人的不同志趣、資質(zhì)來進行不同的教育。《論語 為政》子游問孝、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:“子游能養(yǎng)而或失于敬,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,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,故不同也?!?/td>
前因后果佛教講;先前種什么因;后來就結(jié)什么果;指事情發(fā)生的起因和它的結(jié)果。指事情的全部過程。梁 蕭子顯《南齊書 高逸傳論》:“史臣曰:‘今樹以前因,報以后果,業(yè)行交酬,連瑣相襲?!?/td>
因噎廢食噎:食物堵塞在咽喉;廢:停止;食:吃。因吃東西卡過喉嚨;從此就停止吃東西。比喻偶然受了一次挫折;就停止不干。漢 劉向《說苑》:“一噎之故,絕谷不食?!?/td>
來因去果指事情的來龍去脈。謝覺哉《不惑集 領會》:“領會是‘心領神會’,不僅懂得文件的意義,而且懂得文件的來因去果?!?/td>
因人成事依靠別人的力量辦成事情。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公等錄錄,所謂因人成事者也?!?/td>
事出有因事情的發(fā)生是有原因的。清 李寶嘉《官場現(xiàn)形記》第四回:“郭道臺就替他洗刷清楚,說了些'事出有因,查無實據(jù)'的話頭,稟復了制臺。”
因陋就簡因:沿襲;陋:簡陋;就:將就。馬虎湊和;任其簡陋;不求改進。指就著原有的簡陋條件辦事。漢 劉歆《移讓太常博士書》:“茍因陋就寡,分文析字,煩言碎辭,學者罷老,且不能究其一藝。”
因循茍且因循:沿襲;茍且:敷衍;馬虎。沿襲舊的一套;敷衍了事;不求革新。形容只圖維持現(xiàn)狀;得過且過。宋 呂祖謙《答潘叔度》:“以此等語言自恕,則因循茍且,無一事可為矣!”
因勢利導因:循;順著;勢:趨勢;利導:引導。順著事物的發(fā)展趨勢加以引導推動。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善戰(zhàn)者,因其勢而利導之?!?/td>
因地制宜因:隨順;制:制定;規(guī)定;宜:適當;合宜。根據(jù)各地的實際情況;采取適宜的措施。漢 趙曄《吳越春秋 闔閭內(nèi)傳》:“夫筑城郭,立倉庫,因地制宜,豈有天氣之數(shù)以威鄰國者乎?”
因果報應因果:原因和結(jié)果。佛教迷信,認為今生種什么因,來生結(jié)什么果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唐 慧立本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》第七卷:“唯談玄論道,問因果報應?!?/td>
香火因緣香火:供佛敬神時燃點的香和燈火。香和燈火都是供佛的,因此佛教稱彼此意志相投為“香火因緣”。指彼此契合。《北史·陸法和傳》:“法和是求佛之人,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,豈規(guī)王位?但于空王佛所,與主上有香火因緣,且主上應有報至,故救援耳?!?/td>
蘭因絮果蘭因:比喻美好的結(jié)合;絮果:比喻離散的結(jié)局。比喻男女婚事初時美滿,最終離異。清 龔自珍《丑奴兒令》:“蘭因絮果從頭問,吟也凄迷,掐也凄迷,夢向樓心燈火歸?!?/td>
因人而異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異。魯迅《準風月談·難得糊涂》:“然而風格和情緒、傾向之類,不但因人而異,而且因事而異,因時而異。”
造因結(jié)果謂無論制造何種因緣,必得相應之后果。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十九回:“世人造因結(jié)果的這場公案,原是上天給眾生開得一個公共道場。”
因禍為福變壞事為好事。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蘇秦列傳》:“智者舉事,因禍為福,轉(zhuǎn)敗為功?!?/td>
因陋就寡謂滿足于簡陋茍且,不求改進。漢·劉歆《移書讓太常博士》:“茍因陋就寡,分文析字。煩言碎辭,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?!?/td>
茍且因循茍且:只圖目前,得過且過;因循:拖沓,疲沓。沿襲舊的,敷衍應付,得過且過,不求進取。宋·王安石《讓仁宗皇帝言事書》:“臣愿陛下鑒漢、唐、五代之所以亂亡,懲晉武茍且因循之禍,明詔大臣,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?!?/td>
不因人熱因:依靠。漢時梁鴻不趁他人熱灶燒火煮飯。比喻為人孤僻高傲。也比喻不依賴別人。漢 劉珍《東觀漢記 梁鴻傳》:“(鴻)常獨坐止,不與人同食。比舍先炊已,呼鴻及熱釜炊。鴻曰:‘童子鴻,不因人熱者也。’滅灶更燃火?!?/td>
轉(zhuǎn)轉(zhuǎn)相因因:因循。輾轉(zhuǎn)相傳,互相因循。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成帝紀》:“傳以不知,周行天下”如淳注曰:“在位者皆不知陰陽時政,轉(zhuǎn)轉(zhuǎn)相因,故令后人遂不知也?!?/td>
怠惰因循怠惰:懈怠、懶惰。因循:拖延。形容懶散拖沓。唐·韓愈《答殷侍御書》:“愿盡其學,職事羈纏,未得繼清,怠惰因循,不能自疆(強)?!?/td>
收因結(jié)果謂了卻前緣,得到結(jié)果。舊有因果報應之說,謂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后果。宋·晁瑞禮《柳初新》:“共伊合下,深盟厚約,比望收因結(jié)果?!?/td>
不因不由猶言無意之中。《金瓶梅詞話》第四九回:“西門慶不因不由,信步走入里面觀看?!?/td>
因果不爽爽:失。佛教認為事物有起因,必有結(jié)果,因果報應從來不會違背。
等因奉此舊時公文用語。“等因”用以結(jié)束表示理由說明原因的“上文”;“奉此”用以引起表示重心所在的“下文”?,F(xiàn)多比喻例行公事;官樣文章。鄒韜奮《抗戰(zhàn)以來·對保障人民權(quán)利的再呼吁》:“否則豈不仍是‘等因奉此’的一紙公文在老爺們的桌上轉(zhuǎn)來轉(zhuǎn)去?”
因烏及屋因某一事物而兼及其它有關事物。《尚書大傳·大戰(zhàn)》:“臣聞之也:愛人者,兼其屋上之烏?!?/td>
因循敷衍沿襲舊的,敷衍應付。馮玉祥《我的生活》第18章:“炮兵營營長楊某,好像染有嗜好,整天萎靡不振,因此辦事也提不起精神,只是因循敷衍?!?/td>
因公行私見“因公假私”。南朝·宋·范曄《后漢書·陳寵傳》:“斷獄者急于蒡格酷烈之痛,執(zhí)憲者煩于詆欺放濫之文,或因公行私,逞縱威福?!?/td>
絮果蘭因蘭因:比喻美好的結(jié)合;絮果:比喻離散的結(jié)局。比喻男女婚事初時美滿,最終離異。《易·系辭上》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蘭?!薄蹲髠鳌ば辍罚骸俺酰嵨墓匈v妾曰燕姞,夢天使與己蘭?!?/td>
因緣為市舊指官吏借不公正的判決,收受賄賂。東漢 班固《漢書 刑法志》:“奸吏因緣為市,所欲活則傅生議,所欲死則予死比。”
因時制宜因:根據(jù);制:制定;宜:適當。根據(jù)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,采取適當?shù)拇胧?/td>《晉書 劉頌傳》:“所遇不同,故當因時制宜,以盡事適今?!?/td>
因難見巧因:由于某種緣故;巧:巧妙。由于難而更顯出技藝的巧妙。宋 歐陽修《六一詩話》:“得韻窄,則不復旁出,而因難見巧,愈險愈奇?!?/td>
因時施宜因:根據(jù);宜:適當。根據(jù)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,采取適當?shù)拇胧?/td>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韋賢傳論》:“漢承亡秦絕學之后,祖宗之制因時施宜?!?/td>
因襲陳規(guī)沿用老規(guī)章。因襲:繼續(xù)使用。陳規(guī):過時了的規(guī)章制度。
因人制宜因:依據(jù);制:制定;宜:合適。根據(jù)人們的不同情況,采取適當?shù)姆椒ń鉀Q問題。李欣《老生常談·以人為鑒》:“方法不能千篇一律,必須因人制宜?!?/td>
因公假私借公務謀取私利。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李固傳》:“太尉李固,因公假私,依正行邪?!?/td>
倒因為果顛倒因果關系,把原因說成結(jié)果。
因事制宜因:根據(jù);制:制定;宜:適當。根據(jù)不同的事情,制定適宜的措施。西漢 班固《漢書 韋賢傳》:“明王之御世也,遭時為法,因事制宜。”
因勢乘便根據(jù)形勢順便達到目的。漢·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?!?/td>
因循茍安因循:照舊不改;茍安:茍且偷安。沿襲舊的一套,茍且偷安過日子。老舍《四世同堂》:“他覺得北平人并不盡像他自己那么因循茍安?!?/td>
禍因惡積積:積聚。災禍產(chǎn)生是因為壞事做多了。明·湯顯祖《還魂記·道覡》:“看修行似福緣善慶,論因果是禍因惡積?!?/td>
因敵取資因:依,靠;資:財物,資用。從敵人方面取得資用、給養(yǎng)。《北史 燕鳳傳》:“輕行速捷,因敵取資?!?/td>
互為因果原因和結(jié)果相互聯(lián)系,相互轉(zhuǎn)化。韓振波《多余的人》:“老師教得十分盡力,希望他繼承自己的事業(yè),再攀藝術(shù)高峰;學生非??炭啵M步之快超出教師的逆料。于是,二者互為因果?!?/td>
因任授官根據(jù)才能授予官職。《韓非子·定法》:“因任而授官,循名而責實?!?/td>
因陋守舊陋:不合理;守舊:保持舊的。指因襲不合理的老一套而不加改進。《宋史·歐陽修傳》:“宋興且百年,而文章體裁,猶仍五季余習……士因陋守舊,論卑氣弱?!?/td>
造因得果見“造因結(jié)果”。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十回:“可見造因得果,雖有人為,也是上天暗中安排定的?!?/td>
因利乘便因:順著。憑藉有利的形勢。漢 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河山。”
收因種果見“收因結(jié)果”。元·石德玉《曲江池》第四折:“當日要一文錢沒處求,今日享千種粟飛嫌薄……權(quán)做個收因種果?!?/td>
用天因地利用天時,順應地利。《東觀漢記·公孫術(shù)傳》:“蜀地沃野千里,土壤膏腴……所謂用天因地,成功之資也。”
因敵為資猶因敵取資。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魏志·張既傳》:“今軍無見糧,當因敵為資。”
因禍得福因遭遇災禍之后反而得到福。指對禍患處理得當;壞事變成了好事。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蘇秦列傳》:“越王勾踐棲于會稽,復殘強吳而霸天下,此皆因禍為福,轉(zhuǎn)敗為功者也?!?/td>
因小見大從小的可以看出大的,指通過小事可以看出大的方面。
因其固然順著它本來的結(jié)構(gòu)。
相因相生互相承襲,互相促進。明·謝榛《四溟詩話》第四卷:“夫因樸生文,因拙生巧,相因相生,以至今日。”
陳陳相因陳:舊;因:沿襲。原指皇家糧倉里;陳糧再加上陳糧;年年堆積。后用以比喻沿襲舊的一套;沒有改進和創(chuàng)新。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平準書》:“太倉之粟,陳陳相因,充溢露積于外,至腐敗不可食?!?/td>
天假因緣假:借。上天給予的美好姻緣或緣份。也指難得的好機會。同“天假良緣”。清 黃宗羲《復秦燈巖書》:“然其至非言可傳,天假因緣,或在異日?!?/td>
因樹為屋依樹架屋。喻指隱居鄉(xiāng)野。南朝·宋·范曄《后漢書·申屠蟠傳》:“乃絕跡于梁餳之間,因樹為屋,自同傭人?!?/td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