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(yǔ) |
解釋 |
出處 |
傳檄而定 | 檄:討敵文書;定:平定。比喻不待出兵,只要用一紙文書,就可以降服敵方,安定局勢(shì)。 | 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今大王舉而東,三秦可傳檄而定也?!?/td> |
飛書走檄 | 迅速地書寫文件。 | 唐·李白《送程劉二侍御兼獨(dú)孤判官赴安西幕府》詩(shī):“繡衣貂裘明積雪,飛書走檄如飄風(fēng)?!?/td> |
檄愈頭風(fēng) | 檄:檄文,古代官府用以征召、討伐等的文書;愈:超過;頭風(fēng):頭痛病。比喻檄文尖銳辛辣。 | 《典略》:“琳作諸書及檄,草成呈太祖,太祖先苦頭風(fēng),是日疾發(fā),臥讀琳所作,翕然而起曰:‘此愈我病?!?/td> |
羽檄交馳 | 羽檄:插上鳥羽的緊急文書。指軍情緊急,文書往來(lái)不斷。 | 宋·張孝祥《衡州新學(xué)記》:“于羽檄交馳之際,不敢忘學(xué)?!?/td> |
傳檄可定 | 傳:傳送,傳遞;檄:討敵文書;定:平定。比喻不待出兵,只要用一紙文書,就可以降服敵方。指不戰(zhàn)而使對(duì)方歸順。 | 明·程登吉《幼學(xué)瓊林》第三卷:“傳檄可定,極言敵之易破;迎刃而解,甚言事之易為?!?/td> |
羽檄飛馳 | 羽檄:插上鳥羽的緊急文書。指軍情緊急,文書往來(lái)不斷。 | 清·黃遵憲《再述》詩(shī):“羽檄飛馳四百州,先防狼角后髦頭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