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有關義的成語

有關義的成語

因篇幅關系,義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
成語 解釋 出處
大義滅親為了維護正義;對犯了罪的親屬不包庇;使之受到應得的懲處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隱公四年》:“大義滅親,其是之謂乎?”
天經(jīng)地義經(jīng):道;原則;義:正理。絕對正確;不能改變的道理。比喻理所當然;不可置疑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夫禮,天之經(jīng)也,地之義也,民之行也?!?/td>
本位主義為自己所在的小單位打算而不顧整體利益的思想作風。毛澤東《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》:“(六)本位主義,一切只知道為四軍打算,不知道武裝地方群眾是紅軍的重要任務之一。”
個人主義個人本身的利益應該高于一切的道德學說或原則,道德的自私自利。毛澤東《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》:“這是小資產(chǎn)階級個人主義的表現(xiàn)。”
曉以大義曉:使人明白。把道理對人講清楚。吳玉章《從甲午戰(zhàn)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》第十四篇:“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,合欲曉以大義?!?/td>
仁義道德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(guī)范。唐·韓愈《原道》:“后之人,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,孰從而聽之。”
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就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,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,意識是物質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的哲學觀點。毛澤東《在省市自治區(qū)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》:“沒有同這些反面的東西作過斗爭,你那個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不鞏固的?!?/td>
官僚主義指只發(fā)號施令而不考虛實際問題的工作作風,即當官作老爺?shù)墓ぷ髯黠L和領導作風。毛澤東《必須注意經(jīng)濟工作》:“第二,動員群眾的方式,不應該是官僚主義的?!?/td>
義不容辭義:道義;容:允許。辭:推辭。道義上不允許推辭。明 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卷十七:“承姑丈高誼,小婿義不容辭。”
現(xiàn)實主義注重事實或現(xiàn)實,反對一切不切實際或空想的性格毛澤東《論持久戰(zhàn)》:“雖可能有張伯倫一類的遷就所謂‘既成事實’的‘現(xiàn)實主義’的調頭出現(xiàn),但主要的國際勢力將變到進一步地援助中國?!?/td>
背義忘恩指背棄道義,忘卻恩德。同“背恩忘義”。元 無名氏《謝金吾》第三折:“不想他背義忘恩,更待干罷?!?/td>
義斷恩絕義:情誼。恩:恩情。情義、恩情一概斷絕。元·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四本第四折:“想人生最苦是離別,可憐是千里關山,獨自跋涉。似這般割肚牽腸,倒不如義斷恩絕?!?/td>
唯心主義物質世界是意識、精神的產(chǎn)物,意識、精神是第一性的,物質是第二性的哲學觀點。毛澤東《在省市自治區(qū)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》:“禁止人們跟謬誤、丑惡、敵對的東西見面,跟唯心主義、形而上學的東西見面。”
義山恩海恩義像海一樣深,像山一樣高。元·柯丹丘《荊釵記·憶母》:“欣然便周全助路費,召共居,感此義山恩海深難棄?!?/td>
深明大義謂識大體,顧大局。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十五回:“只是要娶到家來作個媳婦,世上這般雙瞳如豆、一葉迷山的,以至糊涂下人,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!”
本本主義盲目地照搬書本或僵硬地憑上級指示辦事,是一種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作風。毛澤東《反對本本主義》:“本本主義的社會科學研究法也同樣是最危險的,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?!?/td>
義薄云天正義之氣上揚迫近青天。極言義氣之盛;也指義理之高妙。《宋書 謝靈運傳論》:“屈平、宋玉,導清源于前,賈誼、相如,振芳塵于后,英辭潤金石,高義薄云天?!?/td>
背義負恩指背棄道義,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恩德。《舊唐書 喬琳傳》:“上以其累經(jīng)重任,頓虧臣節(jié),自受逆命,頗聞譏諧悖慢之言,背義負恩,固不可舍,命斬之?!?/td>
見義勇為義:正義;勇:勇敢;為;做。見到正義的事情勇于去做。先秦 孔子《論語 為政》:“見義不為,無勇也。”
仁漿義粟指施舍給人的錢米。《搜神記 楊伯雍》:“公汲水作義于坂頭,行者皆飲之?!逗鬂h書 黃昏傳》:“于是豐富之家各出義谷,助官稟貸?!?/td>
多行不義必自斃壞事干多了,結果是自己找死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隱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義,必自斃,子姑待之?!?/td>
見利忘義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。形容人貪財自私。東漢 班固《漢書 樊酈滕灌靳周傳》:“當孝文時,天下以酈寄為賣友。夫賣友者,謂見利而忘義也。”
重財輕義謂看重財利而輕視道義。唐·韓愈《論捕賊行賞表》:“百姓小人,重財輕義,不能深達事體?!?/td>
經(jīng)驗主義指憑自己的經(jīng)驗來處事的世界觀鄧小平《貫徹執(zhí)行中共中央關于土改與整黨工作的指示》:“這種惡劣的經(jīng)驗主義,使我們遭受了嚴重的損害?!?/td>
開宗明義開:闡述;宗:主旨;明:說明;義:意思。本為《孝經(jīng)》第一章篇名;它說明全書的主旨;后用來表示說話寫文章一開頭就說明主要意思。《孝經(jīng) 開宗明義章》宋 邢昺題解:“開,張也;宗,本也;明,顯也;義,理也。言此章開張一經(jīng)之宗本,顯明五孝之義理,故曰開宗明義章也?!?/td>
人道主義道:道義。關心人類幸福。老舍《代語堂先生擬赴美宣傳大綱》:“真要是把老漁夫或船娘都喂了海魚,未免有悖于人道主義?!?/td>
形式主義給予形而上學的諸形式以首要地位的一種哲學。毛澤東《反對本本主義》:“這種單純建立在‘上級’觀念上的形式主義的態(tài)度是很不對的?!?/td>
義無反顧義:宜;應該做的事;反顧:回頭看。做正當合理的事;只有上前的事;絕不回頭。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觸白刃,冒流矢,義不反顧,計不旋踵,人懷怒心?!?/td>
顧名思義顧:看;名:指人或事物的稱呼;義:意義;含義??吹矫Q就可聯(lián)想到它的含義。晉 陳壽《三國志 魏志 王昶傳》:“故以玄默沖虛為名,欲使汝曹顧名思義,不敢違越也?!?/td>
假仁假義假:虛假;仁:仁愛;義:道義。指假裝的仁義道德。宋 朱熹《朱子全書 歷代一 唐》:“漢高祖私意分數(shù)少,唐太宗一切假仁假義以行其私。”
自由主義主張個人自由發(fā)展、自由表現(xiàn)的看法或人生觀毛澤東《反對自由主義》:“但是自由主義取消思想斗爭,主張無原則的和平,結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風發(fā)生?!?/td>
主觀主義由腦子或感官感覺內部的條件而引起而不去根據(jù)客觀情況加以分析的處事方法。毛澤東《改造我們的學習》:“第一種:主觀主義的態(tài)度。”
不義之財不義:不正當;不合理。不應該得到的或以不正當?shù)氖侄潍@得的錢財。漢 劉向《列女傳 齊田稷母》:“不義之財非吾有也,不孝之子非吾子也,子起?!?/td>
絕仁棄義絕、棄:放棄。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,回復到人的本性。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。《老子》第十九章:“絕圣棄智,民利百倍,絕仁棄義,民復孝德?!?/td>
教條主義不對具體事物進行調查研究,只是生搬硬套現(xiàn)成原則、概念來處理問題的思想作風。毛澤東《矛盾論》:“我們的教條主義者在這個問題上的錯誤,就是,一方面,不懂得必須研究矛盾的特殊性,認識各別事物的特殊的本質?!?/td>
忠肝義膽忠心耿耿,仗義行事。明·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第二回:“丞相金鑾直諫君,忠肝義膽孰能群?!?/td>
俠肝義膽俠客的肝、義士的膽。形容見義勇為、鋤強扶弱、打抱不平的心腸和行動。《蒲柳人家 后記》:“一家聽著,先是生氣,擔驚,繼而又被趙錄明的俠肝義膽和一片熱心所感動了。”
首唱義兵唱:通“倡”,帶頭;兵:戰(zhàn)斗。首先發(fā)動正義的戰(zhàn)爭。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魏志·荀彧傳》:“自天子播越,將軍首唱義兵,……雖御難于外,乃心無不在王室?!?/td>
忘恩負義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;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。恩:恩惠;負:違背;義:情義。元 楊文奎《兒女團圓》:“他怎生忘恩負義?你雪堆兒里扶起他來那。”
仁義之師師:軍隊。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。亦作“仁義之兵”。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一一五回:“吾欲興仁義之師,伐無道之主,汝安敢逆吾意!”明·方汝浩《禪真逸史》第十九回:“君候起仁義之師,吊民伐罪,四海引領而望,孰不歸心?”
機會主義利用機會或情況的技巧、策略或實踐,特別是很少顧及原則或最后結果。毛澤東《反對本本主義》:“這種空洞的唯心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導,是不是要產(chǎn)生機會主義錯誤,或者盲動主義錯誤呢?”
恩斷義絕恩愛情義完全斷絕。恩:恩惠、恩情;義:情義、情份。絕斷沒有接續(xù)。多指夫妻或親屬之間感情破裂。元 馬致遠《馬丹陽》:“咱兩個恩斷義絕,花殘月缺,再誰戀錦帳羅幃?”
大義凜然臨難不茍的節(jié)操令人敬畏;不可侵犯。形容為了正義而堅強不屈。大義:正義、正氣;凜然:嚴肅使人敬畏的樣子。清 顧炎武《日知錄 孫氏西齋錄》:“至于起王氏已廢之魂,上配天皇;條高后擅政之年,下系中宗,大義凜然?!?/td>
仁至義盡仁愛和正義的行動到了頭。舊指誠心報答有助于農(nóng)事的神靈。對人的愛護、容忍、原諒與幫助;達到盡心盡力的最大限度。西漢 戴圣《禮記 郊特牲》:“蠟之祭,仁之至,義之盡也。”
成仁取義仁:仁愛;義:道義;正義。指為了崇高的事業(yè)而就義。先秦 孔子《論語 衛(wèi)靈公》: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?!?/td>
反經(jīng)合義雖違背常道,但仍合于義理。《北史·爾朱榮傳》:“榮女先為明帝嬪,欲上立為后,帝疑未決。給事黃門侍郎祖瑩曰:‘昔文公在秦,懷嬴入侍。事有反經(jīng)合義,陛下獨何疑焉?”
計行慮義計:計策。行:實施。慮:考慮。義:道義。實施計策前要考慮到是否合乎道義。戰(zhàn)國·衛(wèi)·呂不韋《呂氏春秋·慎行論》:“君子計行慮義,小人計行其利?!?/td>
微言大義包含在精微語言里的深刻的道理。微:精深;大義:本指經(jīng)書的要義;后指深遠或深刻的意義。清 黃宗羲《移史館論不宜立理學傳書》:“其微言大義,茍非工大積久,能見本體?!?/td>
疏財仗義講義氣,輕視錢財。多指出錢幫助人,扶危濟困。元 劉君錫《來生債》第四折:“則為我救困扶危,疏財仗義,都做了注福消愆。”
釋生取義猶言舍生取義。"""《三國志 魏志 齊王芳傳達室》:“[郭修]于廣坐之中手刃擊袆,勇過聶政,功逾介子,可謂殺身成仁,釋生取義者矣?!?""
取義成仁謂為正義而犧牲生命。語本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: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?!?/td>語出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: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?!?/td>
見利思義見到有利可圖的事就想到道義。形容人無貪欲;廉潔自守。先秦 孔子《論語 憲問》:“見利思義,見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為成人矣?!?/td>
保守主義守舊、不想改進的思想和行為。毛澤東《中國革命戰(zhàn)爭的戰(zhàn)略問題》:“正確地規(guī)定戰(zhàn)略方向,進攻時反對冒險主義,防御時反對保守主義,轉移時反對逃跑主義?!?/td>
忠孝節(jié)義泛指封建統(tǒng)治者所提倡的道德準則。明·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第二十回:“民知有忠孝節(jié)義,不知妄作邪為?!?/td>
慷慨仗義仗義:講義氣。為了講情誼或主持公道而毫不吝嗇地幫助別人。清 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十回:“象你做這樣慷慨仗義的事,我心里喜歡,只是也要看來說話的是個什么樣的人?!?/td>
悲觀主義對世事所懷消極看法的處世觀毛澤東《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》:“投降主義根源于民族失敗主義,即民族悲觀主義?!?/td>
首唱義舉唱:通“倡”,帶頭;義舉:正義的舉動。首先發(fā)動正義的行動。《晉書·劉弘傳》:“詔惟令臣以散補空缺,然沐鄉(xiāng)令虞潭忠誠烈正,首唱義舉,舉善以教,不能者勸,臣輒特轉潭補醴陵令。”
仗義直言仗義:主持正義。指伸張正義,說公道話《京本通俗小說·馮玉梅團回》:“此人姓范名汝為,仗義直言,救民水火?!?/td>
禮義廉恥有禮節(jié);講道義;尚廉潔;知羞恥。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規(guī)范。管仲《管子 牧民》:“何謂四維?一曰禮,二曰義,三曰廉,四曰恥。”
辭不達義說話寫文章不能確切地表達意思。語本《儀禮·聘禮》:“辭多則史,少則不達,辭茍足以達義之至也?!?/td>語出《儀禮·聘禮》:“辭多則史,少則不達,辭茍足以達義之至也?!?/td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