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有關三的成語

有關三的成語

因篇幅關系,三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
成語 解釋 出處
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。先秦 孔子《論語 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。”
挑三揀四形容過分地挑剔。也指對工作或事物再三挑選。徐特立《讓革命的紅旗世代相傳》:“他們一旦了解了過去的痛苦,就會懂得今天我們對工作挑三揀四是多么不對!”
士別三日,刮目相待指別人已有進步,當另眼相看。晉 陳壽《三國志 吳志 呂蒙傳》:“遂拜蒙母,結友而別”南朝 宋 裴松之注:“士別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。”
逢人只說三分話逢:遇見。指人與人互相欺瞞,不把實際情況或心里話說出來。宋·朱熹《朱子語類》第21卷:“如今俗語云,逢人只說三分話,只此便是不忠。”
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?/a>三個人一起走路,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。指應該不恥下問,虛心向別人學習。先秦 孔子《論語 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?,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?!?/td>
不三不四不像這也不像那。即不像樣子;不倫不類。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樣子。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第五卷:“可見元宵之夜,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?shù)?,不一而足?!?/td>
推三阻四找各種借口推托、阻撓。元 無名氏《鴛鴦被》第一折:“非是我推三、推三阻四;這事情應難、應難造次。”
三長兩短比喻意外的災禍或事故;現(xiàn)多指死亡。明 羅貫中《三遂平妖傳》:“萬一些后再有三長兩短,終不能靠著太醫(yī)活命。”
折臂三公晉代的羊枯,曾墜馬折斷手臂,官至三公。指貴官墮馬。唐·劉禹錫《秘書崔少監(jiān)墜馬長句因而和之詩》:“上車著作應來問,折臂三公定送方。”
三三兩兩三個兩個地在一起。形容人數(shù)不多。南宋 郭茂倩《樂府詩集 清商曲辭四 嬌女詩》:“行不獨自去,三三兩兩俱。”
三十三天佛教稱欲界第六天為三十三天,即忉利天。后形容最高的地方。《勝鬘寶窟》卷下:“此言三十三天者,中國言悉怛梨余惡衛(wèi)陵,此中唯取怛梨二字為忉利天也。怛梨,忉利,彼國音不同耳?!?/td>
半夜三更三更:舊時一夜分為五更;半夜子時為三更;即夜十一點至凌晨一點。元 馬致遠《青衫淚》第三折:“這船上是什么人,半夜三更,大呼小叫的?!?/td>
新官上任三把火指官員上任之初采取新的措施或政策。路遙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三卷第六章:“福軍。你新官上任三把火,亂燒一通,遲早要犯大錯誤呀!”
三個臭皮匠,合成一個諸葛亮諸葛亮:三國時蜀國劉備的軍師。比喻人多智廣。毛澤東《組織起來》:“三個臭皮匠,合成一個諸葛亮,這就是說,群眾有偉大的創(chuàng)造力?!?/td>
二三其意即三心二意。指心意不專一,反復無常。《三國志·袁紹傳》裴松之注引《漢晉春秋》:“是時外為御難,內實乞罪,既不見赦,而屠各二三其心,臨陣叛戾。”
歲寒三友松、竹經冬不凋,梅花耐寒開放,因此有“歲寒三友”之稱。元·白樸《朝中措》:“蒼松隱映竹交加,千樹玉梨花,好個歲寒三友,更堪紅白山茶?!?/td>
三十六計,走為上計原本指無力與敵人對抗;最好是避開。后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;沒有別的好辦法;只能出走。《南齊書 王敬則傳》:“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計,汝父子唯應急走耳?!?/td>
讀書三到形容讀書十分認真。宋·朱熹《訓學齋規(guī)》:“余嘗謂讀書有三到:謂心到,眼到,口到……三到之中,心到最緊?!?/td>
三月不知肉味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。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。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子在齊聞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?!?/td>
士別三日,當刮目相待指別人已有進步,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。《三國志·吳志·呂蒙傳》注引《江表傳》:“士別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?!?/td>
三天兩頭隔一天,或幾乎每天。形容經常、頻繁。老舍《我這一輩子》:“我三天兩頭的到這里來巡邏?!?/td>
拉三扯四指談話或議論牽扯無關的人或事。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46回:“愿意不愿意,你也好說,犯不著拉三扯四的?!?/td>
三陽開泰《周易》稱爻連的為陽卦,斷的為陰爻,正月為泰卦,三陽生于下;冬去春來,陰消陽長,有吉亨之象。常用以稱頌歲首或寓意吉祥。《易·泰》:“泰,小往大來,吉亨。”《宋史·樂志》:“三陽交泰,日新惟良。”
三個臭皮匠,賽過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,有事請經過大家商量,就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。
三星在天指新婚。《詩經·唐風·綢繆》:“綢繆束薪,三星在天。”
二三君子猶二三子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主晉祀者,非君而誰,天實置之,而二三子以為己力,不亦誣乎?!薄稘h書·楚元王傳》:“故下明詔,試《左氏》可立不,遣近臣奉指銜命,將以輔弱扶微,與二三君子比意同力,冀得廢遺?!?/td>
二滿三平同“三平二滿”。宋·陳亮《三部樂·七月送丘宗卿使虜》詞:“小屈穹廬,膽二滿三平,共勞均佚?!?/td>
火冒三丈怒火上升三丈高。形容十分憤怒。周而復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一部:“她一句話把他說得跳起來,火冒三丈。”
三百六十行舊時對各行各業(yè)的通稱。明 無名氏《白兔記 投軍》:“左右的,與我扯起招軍旗,叫街坊上民庶,三百六十行做買賣的,愿投軍者,旗下報名?!?/td>
草廬三顧顧:拜訪。劉備為請諸葛亮,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。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。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。三國 蜀 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顧臣于草廬之中?!?/td>
三腳貓指稀奇的事情。比喻虛有其名而無真本事的人。元·張鳴善《水仙子·譏時》:“五眼雞岐山鳴鳳,兩頭蛇南陽臥龍,三腳貓渭水飛熊?!?/td>
讀書三余余:冬者歲之余,夜者日之余,陰雨者晴之余。指讀好書要抓緊一切閑余時間。《三國志·魏志·董遇傳》云:“人有從學者,……從學者云,苦渴無日。遇言:‘當以三余。’或問:‘三余’之意。遇言:冬者歲之余,夜者日之余,陰雨者晴之余?!?/td>
三位一體比喻三個人、三件事或三個方面聯(lián)成一個整體。毛澤東《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而斗爭》:“為什么提出‘鞏固和平’、‘爭取民主’、‘實現(xiàn)抗戰(zhàn)’這樣三位一體的口號?”
一朝被蛇咬,三年怕井繩一次被蛇咬了,看見井邊斷了的繩子也害怕。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頭,以后碰到類似的情況也會害怕。老舍《小坡的生日》:“南星摸著頭上的大包,頗有點‘一朝被蛇咬,三年怕井繩’的神氣?!?/td>
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種情況的形成,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、醞釀的。明 蘭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92回:“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?!?/td>
兩面三刀當面一套、背后一套;用兩面派手法。比喻居心不良。元 李行道《灰闌記》第二折:“我是這鄭州城里第一個賢慧的,倒說我兩面三刀,我搬調你甚的來?!?/td>
三只手扒手,小偷。路遙《平凡的世界》第四卷第38章:“廟會期間上布施的人不斷頭,得有個人來監(jiān)視‘三只手’?!?/td>
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病久了才去尋找治這種病的干艾葉。比喻凡事要平時準備,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今之欲王者,猶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?!?/td>
三宮六院泛指帝王妃嬪。元·無名氏《抱妝盒》楔子:“兀那三宮六院,妃嬪彩女聽者:明日圣駕親到御園,打一金彈,金彈落處,有拾得者?!?/td>
三盈三虛盈:滿。虛:空。指孔子的滿門弟子,被少正卯講學所吸引,多次離開孔子之門。形容講學效果好,影響大。漢·王充《論衡·講瑞》:“少正卯在魯,與孔子并,孔子之門三盈三虛,唯顏淵不出。”
朝三暮四原比喻使用詐術;進行欺騙。后比喻經常變卦;反復無常。莊周《莊子 齊物論》:“狙公賦芧,曰:‘朝三而暮四。’眾狙皆怒。曰:‘然則朝四而暮三?!娋呀詯?。”
華封三祝華:古地名。封:疆界,范圍。華封:華州這個地方。華州人對上古賢者唐堯的三個美好祝愿。《莊子外篇·天地篇》:“堯觀乎華。華封人曰:嘻,圣人!請祝圣人壽…圣人富…圣人多男子。”
逢人且說三分話,未可全拋一片心逢:遇見。指人與人互相欺瞞,不把實際情況或心里話說出來。明·馮夢龍《警世通言》第32卷:“孫富叫家童算還了酒錢,與公子攜手下船,正是:逢人且說三分話,未可全拋一片心。”
二桃三士士:武士。春秋時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、田開疆、古冶子論功而食,三人棄桃自殺。比喻借刀殺人。三國 蜀 諸葛亮《梁甫吟》:“一朝被讒言,二桃殺三士?!?/td>
二三其德二三:不專一。形容三心二意。《詩經 衛(wèi)風 氓》:“士也罔極,二三其德?!?/td>
徑一周三徑:圓的半徑;周:圓的周長。即圓的半徑與圓的周長比為1:3,比喻兩者相差很遠。《周髀算經》上卷:“勾股圓方圖?!睗h 趙爽注:“圓徑一而周三?!?/td>
三心二意又想這樣又想那樣;猶豫不定。常指不安心;不專一。元 關漢卿《救風塵》第一折:“爭奈是匪妓,都三心二意?!?/td>
倒三顛四形容言行無條理或神智不清,精神恍惚。明·蘭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詞話》第八十六回:“你信我奶奶倒三顛四的,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場,瞞上不瞞下,你老人家拿出箱子來,揀上色的與他兩套?!?/td>
狡兔三窟窟:洞穴。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。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別多;用來躲避災難禍患?,F(xiàn)多比喻掩蓋的方法多;隱身的計劃周密。西漢 劉向《戰(zhàn)國策 齊策四》:“狡兔有三窟,僅得免其死耳;今君有一窟,未得高枕而臥也。請為君復鑿二窟?!?/td>
連中三元三元:科舉制度稱鄉(xiāng)試、會試、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、會元、狀元,合稱“三元”。接連在鄉(xiāng)試、會試、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。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第一卷:“后來連中三元,官封沂國公。”
說三道四道:說。指任意亂說亂講;惹是生非。清 崔灝《通俗編 言笑》:“莫學他人不知朝暮,走啟蒙鄉(xiāng)村,說三道四?!?/td>
四德三從四德:婦德、婦言、婦容、婦功;三從:在家從父,出嫁從夫,夫死從子。指封建禮教束縛婦女的道德標準。元·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娶了個四德三從宰相女,平生愿足,托賴著眾親故?!?/td>
接三連四接連不斷。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39回:“我又沒逃了,這么接三連四的叫人來找?!?/td>
連三接四同“連三接二”。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六十二回:“原來平兒出去,有賴林諸家送了禮來,連三接四,上中下三等家人來拜壽送禮的不少?!?/td>
退避三舍后退九十里。比喻為避免沖突;向對方作出回避或讓步。舍:古時行軍;一舍為三十里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若以君之靈,得反晉國,晉楚治兵,遇于中原,其辟君三舍。”
三從四德三從:在家從父;出嫁從夫;夫死從子;四德:也叫四行;指婦德、婦言、婦容、婦功。指封建禮教為壓迫、束縛婦女的封建禮教。元 武漢臣《老生兒》第一折:“不學些三從四德,俺一家兒簇捧著為甚么來?!?/td>
入木三分本指書法筆力蒼勁有力。后比喻見解透徹;議論深刻。唐 張懷瓘《書斷 王羲之》:“王羲之書祝版,工人削之,筆入木三分?!?/td>
連三并四同“連三接二”。老舍《趙子曰》第十九:“趙子曰一聲不發(fā),只連三并四的磕瓜子?!庇帧抖R》第四段三:“李子榮拉住馬威的手不放,連三并四的說:‘謝謝你!’”
三風十愆三種惡劣風氣,所滋生的十種罪愆。指巫風二:舞、歌;淫風四:貨、色、游、畋;亂風四:侮圣言、逆忠直、遠耆德、比頑童,合而為十愆。
傳三過四傳閑話,說是非。石靈《捕蝗者》:“就是有那些不識好歹的人說幾句閑言雜語,你在大爹面前,也該遮蓋遮蓋,怎么傳三過四,又惹他老人家生氣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