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 |
解釋 |
出處 |
急中生智 | 智:智謀;對策。在緊急中猛然想出了應(yīng)付的好辦法。 | 唐 白居易《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序》:“今足下果用所長,過蒙見君,然敵則氣生,急則智生。” |
十萬火急 | 形容事情緊急到了極點。 | 老舍《趙子曰》:“趙子曰的腦府連發(fā)十萬火急的電報警告全國?!?/td> |
轍鮒之急 | 轍鮒:陷在干涸車轍中的鯽魚。比喻因厄迫身。 | 戰(zhàn)國·宋·莊周《莊子·外物篇》:“車轍中有鮒魚焉,曰‘我東海之波臣也,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!’” |
危急關(guān)頭 | 不可預(yù)見的緊急關(guān)頭或困境,要求立即采取行動以避免造成災(zāi)難。 | 王朔《一半是火焰,一半是海水》:“我對她也很好,一方面是感激她在危急關(guān)頭毫不猶豫地站在我一邊?!?/td> |
心急如焚 | 心里急得像著了火一樣。形容心情極其焦急。焚:燒。 | 清 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(xiàn)狀》第17回:“我越發(fā)覺得心急如焚,然而也是沒法的事,成日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?!?/td> |
性急口快 | 性子急,有話就說。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40回:“那何小姐性急口快,便道:‘娘這話也說得是,那么著,我就在家里服侍婆婆,叫我妹子跟了他去?!?/td> |
風(fēng)急浪高 | 形容風(fēng)浪很大。 | 《文匯報》1992.3.2:“出??诟浇龥坝?,風(fēng)急浪高?!?/td> |
急功近利 | 急:急于;功:成效;成就;近:眼前的利益。急于追求成效;貪圖眼前利益。 | 漢 董仲舒《春秋繁露 卷九 對膠西王》: “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,修其理不急功?!?/td> |
輕重緩急 | 緩:慢;不急。指各種事情中有主要和次要的;有急于要辦的和可以慢一點辦的。 | 先秦 管仲《管子 國蓄》:“歲有兇穰,故谷有貴賤;令有緩急,故物有輕重?!?/td> |
平時不燒香,急來抱佛腳 | 諺語。原比喻平時不往來,遇有急難才去懇求。后多指平時沒有準(zhǔn)備,臨時慌忙應(yīng)付。 | 馮玉祥《我的生活》第11章:“平時不燒香,急來抱佛腳,一旦聽說要考試了,三位大臣立時著了慌?!?/td> |
倒懸之急 | 倒懸:頭向下、腳向上懸掛著。比喻極其艱難、危險的困境。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公孫丑上》:“當(dāng)今之世,萬乘之國行仁政,民之悅之,如解倒懸也。” |
急流勇退 | 勇退:果斷地退卻或退避。在急流中果斷退回;比喻做官的人;正當(dāng)仕途順利、得意之際就果斷地抽身引退。 | 宋 蘇軾《贈善相程杰》詩:“火色上騰雖有數(shù),急流勇退豈無人。” |
急起直追 | 立即振作起來;迅速追趕上去。 | 蔡東藩、許厪父《民國通俗演義》第35回:“急起直追,猶虞不及?!?/td> |
急流勇進(jìn) | 在急流中勇敢前進(jìn)。形容在險境中積極進(jìn)?。徊煌丝s。 | 宋 邵伯溫《邵氏見聞錄》:“以火箸畫灰,作‘做不得’三字,徐曰:‘急流勇退人也’?!?/td> |
危急存亡 | 危急:危險而緊急。指關(guān)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(guān)頭。 | 三國蜀·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今天下三分,益州罷弊,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?!?/td> |
燃眉之急 | 燃眉:火燒眉毛?;馃济菢拥鼐o急。比喻事情非常急迫。 | 《文獻(xiàn)通考 市糴二》:“元祐初,溫公入相,諸賢并進(jìn)用,革新法之病民者,如救眉燃,青苗、助役其尤也?!?/td> |
氣急敗壞 | 上氣不接下氣;狼狽不堪;慌張失措的樣子。形容羞怒、狼狽的樣子。 |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五回:“只見數(shù)個小嘍羅氣急敗壞,走到山寨里叫道:‘苦也!苦也!’” |
操之過急 | 操:做;過:過分 。處理事情或解決問題過于急躁。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五行地志中之下》:“匹馬觭輪無的反者,操之急矣。” |
當(dāng)務(wù)之急 | 當(dāng)前任務(wù)中最急迫的事。當(dāng):原為“處于”;現(xiàn)為“當(dāng)前”;務(wù):應(yīng)該做的事。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盡心上》:“知者無不知也,當(dāng)務(wù)之為急。” |
急不擇路 | 急得來不及選擇道路地亂跑。形容非常緊迫。 | 清 蒲松齡《聊齋志異 張鴻漸》:“張是夜越莽穿榛,急不擇途;及明,困殆已極。” |
急轉(zhuǎn)直下 | 急:突然;轉(zhuǎn):轉(zhuǎn)變。形容形勢、情況等。突然轉(zhuǎn)變;并且立刻順勢發(fā)展下去。 | 茅盾《子夜》十七:“伯韜!時局到底怎樣,各人各有看法!也許會急轉(zhuǎn)直下。” |
人急計生 | 在緊急情況下突然想出了好主意。 | 元 施惠《幽閨記 文武同盟》:“粉墻這等高峻,如何跳得過?自古道人急計生,不免攀住這杏花梢,跳將過去。” |
急管繁弦 | 急:快;繁:雜。形容各種樂器同時演奏的熱鬧情景。 | 唐 白居易《憶舊游》:“修娥慢臉燈下醉,急管繁弦頭上催?!?/td> |
急不可耐 | 急得不能等待。形容心懷急切或形勢緊迫。 | 清 李寶嘉《官場現(xiàn)形記》第十四回:“六個人剛剛坐定,胡統(tǒng)領(lǐng)已急不可耐,頭一個開口就說:'我們今日非往常可比,須大家盡興一樂。'” |
急竹繁絲 | 見“急管繁弦”。 | 宋·翁卷《白纻詞》:“急竹繁絲互催逼,吳娘嬌濃玉無力。” |
急急忙忙 | 因為著急而行動加快,匆匆忙忙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三回:“且說魯達(dá)自離了渭州,東逃西奔,急急忙忙。” |
閑時不燒香,急來抱佛腳 | 抱佛腳:拜佛。比喻平時不往來,遇有急難才去懇求。指平時沒有準(zhǔn)備,臨時慌忙應(yīng)付。 | 明·馮夢龍《喻世明言》第十卷:“正是‘閑時不燒香,急來抱佛腳。’各各暗笑,落得受了買東西吃?!?/td> |
急風(fēng)暴雨 | 急:急促;暴:猛烈。又急又猛的暴風(fēng)雨。形容聲勢浩大;來勢兇猛。 | 西漢 劉安《淮南子 兵略訓(xùn)》:“大寒甚暑,疾風(fēng)暴雨,大霧冥晦,因此而為變者也?!?/td> |
心急火燎 | 心里很急;像火在燒。急:焦急。 | 清 吳璿《飛龍全傳》:“那管院的太監(jiān),心燎意急,一籌莫展?!?/td> |
危急存亡之秋 | 危險至極的緊急關(guān)頭。 | |
急扯白臉 | 心里著急,臉色難看。形容非常焦急的神情。 | 老舍《離婚》六:“她把氣咽下去,丈夫是好意,可是,何必那么急扯白臉的呀!” |
氣急敗喪 | 同“氣急敗壞”。 | 茅盾《子夜》十五:“桂長林臉上掛了彩,氣急敗喪地跑來?!?/td> |
佩弦自急 | 弦:弓弦。身佩弓弦以提醒自己要像弓弦那樣緊張。比喻警惕自己的缺點、錯誤,避免重新出現(xiàn)。 | 戰(zhàn)國·韓·韓非《韓非子·觀行》:“西門豹之性急,故佩韋以自緩;董安于之性緩,故佩弦以自急?!?/td> |
急于事功 | 指做事急于求成。 | 魯迅《為了忘卻的紀(jì)念》:“我對于她終于很隔膜,我疑心她有點羅曼締克,急于事功……” |
忙投急趁 | 趁:趕。急急忙忙地趕路。 | 明·蘭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55回:“這兩個忙投急趁,止思量早完公事?!?/td> |
緩急輕重 | 指各種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,有急于要辦的和可以慢一點辦的。 | 清·顧炎武《日知錄》第七卷:“此又權(quán)于緩急輕重之間而為不得已之計也。” |
繁弦急管 | 形容各種樂器同時演奏的熱鬧情景。 | 唐 錢起《瑪瑙杯歌》:“繁弦急管催獻(xiàn)酬,倏若飛空生羽翼?!?/td> |
急公好義 | 急:急于;公:公眾;好:喜好;義:義舉。熱心公益;見義勇為。 | 清 錢謙益《錢牧齋尺牘》:“使急公好義者信從,而吝嗇顧錢者不得不聽?!?/td> |
急于星火 | 星火:流星。象流星的光從空中急閃而過。形容非常急促緊迫。 | 晉·李密《陳情表》:“州司臨門,急于星火?!?/td> |
急功近名 | 急于求成,貪圖虛名。 | 《清史稿·高其倬等傳論》:“為政持大體,與夫急功近名,流于苛刻?!?/td> |
人急智生 | 在緊急情況下突然想出了好主意。 |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15回:“智深見了,‘人急智生’,便把禪杖倚了,就灶邊拾把草,把春臺揩抹了灰塵?!?/td> |
先務(wù)之急 | 指最先急于要做的事情。 | |
急不可待 | 急:緊急;迫切;待:等待。急迫得不能再等待。形容心情急切難耐。 | 清 蒲松齡《聊齋志異 青蛾》:“逆害飲食,但思魚羹,而近地則無,百里外始可購致。時廝騎皆被差遣,生性純孝,急不可待,懷貲獨往?!?/td> |
心忙意急 | 猶心慌意亂。 | 元·鄭光祖《老君堂》第一折:“見一人急高呼驟征踠,慌的我兜戰(zhàn)馬急回還,心忙意急將人盼?!?/td> |
急不擇途 | 猶慌不擇路。 | 清·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張鴻漸》:“張是夜越莽穿榛,急不擇途;及明,困殆已極?!?/td> |
急公近利 | 近:眼前的。急于求成,貪圖眼前的成效和利益。 | 漢·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對膠西王》: “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,修其理不急其功。” |
急不擇言 | 急得來不及選擇詞語。形容說話十分急迫或緊張。 | 魯迅《華蓋集 忽然想到》:“‘急不擇言’的病源,并不在沒有想的工夫,而在有工夫的時候沒有想。” |
緩不濟(jì)急 | 緩:慢;濟(jì):救助。緩慢的行動適應(yīng)不了緊急的需要。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13回:“正愁緩不濟(jì)急,恰好有現(xiàn)任杭州織造的富周三爺,是門生的大舅子,他有托門生帶來一萬銀子?!?/td> |
急躁冒進(jìn) | 想趕快達(dá)到目的,不經(jīng)仔細(xì)考慮或準(zhǔn)備就急于行動。 | 毛澤東《反對黨內(nèi)的資產(chǎn)階級思想》:“急躁冒進(jìn)或保守,都是不按實際情況辦事,都是主觀主義。” |
急驚風(fēng)撞著慢郎中 | 患急病遇到了慢性子的醫(yī)生。比喻緩慢的行動趕不上緊急的需要。 | 《晚清文學(xué)叢鈔·瞎編奇聞》第五回:“這真是急驚風(fēng)撞著慢郎中了,我家里死在床上,我如何等得急你呢?” |
急處從寬 | 在緊急情況下并不緊張。 | 明 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五十五回:“沙僧聽說,厲聲道:‘好!好!好!正是粗中有細(xì),果然急處從寬?!?/td> |
事急無君子 | 謂人到緊急關(guān)頭,就顧不得講規(guī)矩、禮貌了。 | 清 錢彩《說岳全傳》:“邦杰道:‘好一匹馬,不知何人的?如今事急無君子,只得借他來騎騎?!?/td> |
意急心忙 | 心中著急慌忙。 | 明·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第二回:“崇應(yīng)彪見父親敗走,意急心忙,慌了手腳?!?/td> |
星飛電急 | 如流星飛落,如閃電急馳。形容十分急速或事情非常緊急。 | 元 施惠《拜月亭 奉命和番》:“合火速便馳驛,等回音,星飛電急。” |
急急如律令 | 本是漢代公文用語,后來道士或巫師亦用于符咒的末尾。如同法律命令,必須立即遵照執(zhí)行。 | 唐 白居易《祭龍文》:“若三日之內(nèi),一雨滂沱,是龍之靈,亦人之幸。禮無不報,神其聽之!急急如律令。” |
病急亂求醫(yī) | 病情危急不審醫(yī)術(shù)好壞就去就診。比喻事勢危急盲目求援。 | 路遙《平凡的世界》第四卷第47章:“他真是病急亂求醫(yī)!” |
急斂暴征 | 嚴(yán)急而苛猛的賦稅。 | 唐·白居易《杜陵叟》詩:“長吏明知不申破,急斂暴征求考課?!?/td> |
勇退急流 | 勇:果敢;退:退卻,離去。比喻在官場得意時及時隱退,以明哲保身。 | 宋·陸游《福州請仁王堅老疏》:“勇退急流,雖具衲子參尋之眼;旁觀袖手,要非邦人向慕之誠。” |
火急火燎 | 猶火燒火燎。 | 《人民文學(xué)》1977年4期:“整個發(fā)電廠都火急火燎地動員起來。” |
急不及待 | 見“急不可待”。 | 清·無垢道人《八仙全傳》第44回:“但他頑心太重,同時就急不及待把那盒子開了開來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