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有關(guān)屈的成語

有關(guān)屈的成語

因篇幅關(guān)系,屈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
成語 解釋 出處
屈指可數(shù)扳著手指就可以數(shù)清楚。唐 韓愈《憶昨行和張十一》:“自期殞命在春序,屈指數(shù)日憐嬰孩?!?/td>
堅強不屈屈:屈服。堅韌、剛毅,毫不屈服。荀況《荀子 法行》:“堅剛而不屈,義也?!?/td>
富貴不淫,威武不屈富:有錢;貴:地位高;淫:惑亂;威武:武力。指不因有錢有勢而惑亂,不因武力或權(quán)勢而脅迫屈服。清·方亨咸《邵村雜記·武風(fēng)子傳》:“其有道者歟?不然,何富貴不淫,威武不屈耶?”
屈指一算屈:彎曲。扳著指頭一算。曾樸《孽?;ā返谒幕兀骸按掖疫^了中秋,雯青屈指一算,那天正是出場的末日?!?/td>
力屈道窮屈:竭,窮盡;道:途徑,辦法;窮:盡。力量辦法都已窮盡。《周書·王思政傳》:“今力屈道窮,計無所出,唯當(dāng)效死,以謝朝恩。”
詞窮理屈指理由虧屈,無話可說。宋 蘇軾《論河北京東盜賊狀》:“切詳按問,自言皆是;詞窮理屈,勢必不免?!?/td>
屈艷班香屈:指屈原;班:指班固。象《楚辭》、漢賦那樣詞藻艷麗,情味濃郁。稱贊詩文優(yōu)美。唐·杜牧《冬至日寄小侄阿宜》詩:“高摘屈宋艷,濃薰班馬香?!?/td>
威武不能屈威武:武力。不屈從于威勢的鎮(zhèn)懾之下。形容不畏強暴。戰(zhàn)國·鄒·孟軻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謂大丈夫。”
威武不能屈,貧賤不能移威武:武力;賤:地位低。不屈從于威勢的鎮(zhèn)懾之下,不因貧賤而改變節(jié)操。魯迅《記蘇聯(lián)版畫展覽會》:“而且證明了我們中國,確有許多‘威武不能屈,貧賤不能移’的必說真話的人們?!?/td>
屈指而數(shù)屈:彎曲。形容數(shù)量很少,扳著手指頭就能數(shù)過來。《清朝野史大觀·曾靜呂留良文字之獄》:“我朝掃清寇氛,與民休養(yǎng),六十余年,民安物阜,即考羲皇以來,史冊所紀(jì),屈指而數(shù)?!?/td>
理屈事窮理:理虧;窮:盡。道理上被壓服,事情已到了山窮水盡。南朝·宋·何承天《奏劾博士顧雅等》:“既被摧攝,二三日甫輸帖,雖理屈事窮,猶聞義恥服。”
能屈能伸屈:彎曲;伸:伸直。能彎曲也能伸直。指人根據(jù)環(huán)境變化的需要既能忍受委屈;又能挺直腰板;施展抱負。《周易 系辭下》:“尺蠖之屈,以求信也;龍蛇之蟄,以存身也?!?/td>
大直若屈亦作“大直若詘”。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。《后漢書荀淑傳論》:“及后潛圖董氏,幾振國命,所謂‘大直若屈,道固逶迤’也?!?/td>
力屈勢窮屈:竭,窮盡;窮:盡。力量和勢力均已窮盡。唐·呂溫《凌煙閣勛臣贊·屈突蔣公通》:“亡家徇國,方寸不亂。力屈勢窮,排空落翰?!?/td>
以屈求伸屈:彎曲;伸:伸直伸展。用彎曲來求得向前伸展。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尺蠖之屈,以求信(伸)也?!?/td>
鳴冤叫屈指申訴冤屈。巴金《<探索集>后記》:“我寫《家》,也只是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訴,替橫遭摧殘的年輕生命鳴冤叫屈?!?/td>
首屈一指扳指頭計數(shù);首先彎下大拇指;表示第一。指居第一位。引申為最好的。清 顏光敏《顏氏家藏尺牘 施侍讀閏章》:“海論詩輒為首屈一指?!?/td>
指不勝屈板著指頭也不過來(不勝:不能承受)。形容數(shù)量很多。明 沈德符《野獲編》:“而貧弱者或衣食不給,其小有才者至竄入匪類,以辱先人,以余所見,指不勝屈?!?/td>
甘心屈從甘心:情愿。情愿屈意順從。
不屈不撓屈、撓:彎曲。不屈服。形容不畏強暴和困難;十分頑強;決不屈服。東漢 班固《漢書 敘傳下》:“樂昌篤實,不橈(撓)不詘(屈)?!?/td>
不撓不屈比喻在壓力和面前不屈服,表現(xiàn)十分頑強。清 陳天華《論中國宜改創(chuàng)民主政體》:“吾民族以不撓不屈之氣概,與外族戰(zhàn),與土番戰(zhàn),與寒暑戰(zhàn),卒能斬荊披棘?!?/td>
屈高就下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,遷就地位低的人。元·關(guān)漢卿《單刀會》第四折:“猥勞君侯屈高就下,降尊臨卑。”
卑躬屈膝卑躬:低頭彎腰;屈膝:彎曲膝蓋;指下跪。形容沒有骨氣;諂媚;討好的無恥形象。宋 魏了翁《鶴山文集 江陵州叢蘭精舍記》:“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,雖謝安石之賢也,而猶不能免?!?/td>
情見勢屈情:真情;見:通“現(xiàn)”,暴露;勢:形勢;屈:屈曲。指軍情已被敵方了解,又處在劣勢的地位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今將軍欲舉倦罷之兵,頓之燕堅城之下,欲戰(zhàn)恐久,力不能拔,情見勢屈,曠日糧竭,而弱燕不服,齊必距境以自強也。”
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直:正直;屈:理虧;巧:靈巧;拙:笨拙。很正直的人表面好像枉屈,很靈巧的人表面好像笨拙。春秋·楚·李耳《老子》第45章:“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辯若訥?!?/td>
冤天屈地形容非常冤枉委屈。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第八卷:“真是冤天屈地,要好成歉!吾好意為你寄信,你妻子自不曾到,今日這話,卻不知禍從天上來!”
支左屈右謂射箭時左手持弓,右手屈曲控弦的姿勢。
佶屈聱牙佶屈:曲折、不通順;聱牙:拗口、不上口。形容文詞艱澀生僻、拗口難懂。唐 韓愈《進學(xué)解》:“周誥殷盤,佶屈聱牙。”
威武不屈強暴的壓力不能使之屈服;表示堅貞頑強。威武:權(quán)勢;武力。先秦 孟軻《孟子 滕文公下》:“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謂大丈夫?!?/td>
屈谷巨瓠比喻無用者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齊有居士田仲者,宋人屈谷見之,曰:‘谷聞先生之義,不恃人而食,今谷有巨瓠,堅如石,厚而無竅,獻之?!僭唬骸蝠F者,謂其可以盛也;今厚而無竅,則不可剖以盛物,而堅如石,則不可以剖而斟,吾無以瓠為也?!?/td>
詰屈謷牙同“詰曲聱牙”。清·陳田《<明詩紀(jì)事戊答>序》:“其間獨照之匠,若荊川、遵巖、震川變秦漢為歐曾,易詰屈謷牙為字順文從,允矣。”
含冤負屈負:背著;屈:委屈。指蒙受冤枉、委曲。元 高文秀《黑旋風(fēng)》:“俺哥哥含冤負屈有誰知?!?/td>
謷牙詰屈同“詰屈聱牙”。謷,通“聱”。詰屈:同“佶屈”,曲折,引申為不順。語出唐 韓愈《進學(xué)解》:“周浩殷盤,佶屈聱牙。”
卑身屈體指彎腰俯首,屈從奉迎。參見“卑身賤體”。
屈蠖求伸蠖:尺蠖,蟲名,體長約二三寸,屈伸而行。尺蠖用彎曲來求得伸展。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。《易·系辭下》:“尺蠖之屈,以求信(伸)也?!?/td>
蠖屈蝸潛蠖:尺蠖;蝸:蝸牛。形容房屋極為低矮和窄小。清·陸硎《低低屋》:“不如且入低低屋,團蒲枕瓦方床竹,蠖屈蝸潛聊自足?!?/td>
卑躬屈節(jié)卑躬:低頭彎腰;屈節(jié):屈辱節(jié)操。形容毫無骨氣,低聲下氣地討好奉承。清 李寶嘉《官場現(xiàn)形記》第57回:“單道臺至此方才卑躬屈節(jié)的口稱:‘職道才進來,因見大帥公事,所以不敢驚動?!?/td>
龍屈蛇伸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志。清·陳恭尹《送雪公歸耕蒼梧歌》:“毛摧羽落君莫嘆,龍屈蛇伸自終古。”
理屈詞窮理:道理;理由;屈:短;盡;窮:窮盡。理由站不住腳;無話可說。先秦 孔子《論語 先進》:“是故惡夫佞者”宋 朱熹集注:“子路之言,非其本意,但理屈詞窮,而取辯于口以御人耳?!?/td>
蠖屈求伸蠖:昆蟲名,行時屈伸其體。比喻人不遇時,則屈身求隱,待來日再展宏圖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尺蠖之屈,以求信(伸)也。”
計窮力屈計:計策;窮、屈:盡,竭。計策、力量都用完了。南朝梁·元帝《馳檄告四方》:“郭默清夷、晉熙附義,計窮力屈,反殺后主?!?/td>
屈節(jié)辱命失去了節(jié)操,辱沒了使命。《漢書·蘇武傳》:“屈節(jié)辱命,雖生,何面目以歸漢?!?/td>
委委屈屈受到不公平的待遇,心里十分難過。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120回:“那日已是迎娶吉期,襲人本不是那一種潑辣人,委委屈屈的上轎而去,心里另想到那里再作打算。”
堅貞不屈貞:節(jié)操。堅定有氣節(jié);絕不屈服。唐 韋應(yīng)物《江州集 睢陽感懷》詩:“甘從鋒刃斃,莫奪堅貞志。”
摧志屈道摧:摧折,放棄;道:道德。拋棄理想追求,失去道義節(jié)操。形容身處逆境,不能守操如一《宋書·隱逸傳論》:“夫獨往之人,不能摧志屈道,借譽期通?!?/td>
屈尊就卑原指降低尊貴的身份以就低下的禮儀。現(xiàn)用來形容委屈自己去屈就比自己低下的職位或人。
錚錚不屈錚錚:響當(dāng)當(dāng)。響當(dāng)當(dāng)寧折不彎。形容人堅強不屈,有骨氣。清·錢彩《說岳全傳》第45回:“那四個俱是鐵漢,錚錚不屈?!?/td>
能伸能屈見“能屈能伸”。《荀子·不茍》:“與時屈伸,柔從若蒲葦,非懾怯也;剛強猛毅,靡所不信,非驕暴也。以義變應(yīng),知當(dāng)曲直故也?!?/td>
矢志不屈矢:通“誓”;屈:屈服。立志決不屈服。清·顧彩《髯樵傳》:“義哉髯也,見義必為,矢志不屈,求之士人中,亦幾幾難之。”
懷冤抱屈心中有冤屈。南朝·梁·沈約《上言宜校勘譜籍》:“所欲既多,理無悉當(dāng),懷冤抱屈,非止百千?!?/td>
寧死不屈寧:寧可;寧肯;屈:屈服。寧愿一死;決不屈服。明 趙弼《效顰集 宋進士袁鏞忠義傳》:“以大義拒敵,寧死不屈,竟燎身于烈焰中?!?/td>
尺蠖之屈尺蠖:蟲名,體長約二三寸,屈伸而行。尺蠖的彎曲。比喻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尺蠖之屈,以求信(伸)也。”
聱牙佶屈聱牙:不順口;佶屈:曲折。指文章讀起來不順口。唐 韓愈《進學(xué)解》:“周浩殷盤,佶屈聱牙。
詰屈聱牙詰屈:同佶屈,曲折,引申為不順暢;聱牙:讀起來拗口、別扭。形容文字晦澀艱深,難懂難讀。唐 韓愈《進學(xué)解》:“周誥殷盤,佶屈聱牙。”
負屈含冤負:背著;屈:委屈;含:放在嘴里;比喻忍受;冤:冤枉。蒙受委屈;忍受冤枉;得不到昭雪。清 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25回:“我見父親負曲含冤,都因我的婚姻而起,我從那日便打了個終身守志永遠不出閨門的主意?!?/td>
辭窮理屈理由站不住腳,被駁得無話可說。《宋書·鄭鮮之傳》:“時或言論,人皆依違之,不敢難也;鮮之難必切至,未嘗寬假,要須高祖辭窮理屈,然后置之。”
屈膝求和屈:彎曲;屈膝:下跪。下跪降服,請求和解。蔡東藩《宋史演義》第76回:“屈膝求和母后返駕,刺奸被執(zhí)義士喪生?!?/td>
聱牙詰屈聱牙:不順口;詰屈:曲折。形容文辭艱澀難讀。清 周亮工《書影》第二卷:“為詩好為聱牙詰屈之語,多不自解。”
力屈計窮屈:窮盡。力量智謀都已用完。《紀(jì)聞·吳保安》:“吾今在厄,力屈計窮?!?/td>
蠖屈不伸像尺蠖一樣彎曲而不能伸展。比喻人不得志。清 戴名世《<齊天霞稿>序》:“即諸同學(xué)之士亦多食貧作苦,蠖屈不伸?!?/td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