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 |
解釋 |
出處 |
算無遺策 | 算:計劃;遺策:失算。形容策劃精密準(zhǔn)確,從來沒有失算。 | 《晉書 桓玄傳》:“自謂經(jīng)略指授,算無遺策。” |
遺形藏志 | 超脫形骸,舍棄心性,進(jìn)入忘我的精神境界。 | 漢·嚴(yán)遵《道德指歸論·上德不德》:“遺形藏志,與道相得?!?/td> |
野沒遺賢 | 見“野無遺賢”。 | 明·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第20卷:“那爺爺圣武神文,英明仁孝,真?zhèn)€朝無幸位,野沒遺賢?!?/td> |
路無拾遺 | 見“路不拾遺”。 | 《孔子家語·相魯》:“孔子初仕為中都宰,中都魯邑制為養(yǎng)生送死之節(jié),長幼異食、如禮年五十異食也強弱異任、任謂力作之事各從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別涂、路無拾遺、器不雕偽,……” |
遺世絕俗 | 遺世:遺棄世間之事。脫離社會獨立生活,不跟任何人往來。 | 宋·蘇軾《前赤壁賦》:“飄飄乎如遺世獨立,羽化而登仙。” |
暴露無遺 | 暴露:顯露;顯現(xiàn);遺:遺漏。全部、徹底地暴露了出來;沒有絲毫遺漏。 | 杜鵬程《保衛(wèi)延安》第二章:“只要在這里發(fā)現(xiàn)敵人主力,那敵人一切詭計就暴露無遺。” |
遺物忘形 | 泯滅物我界限,謂舍棄外在形式,精神進(jìn)入忘我境界。 | 宋·秦觀《心說》:“目無外視,耳無外聽,遺物忘形,在我而已?!?/td> |
學(xué)無所遺 | 遺:遺漏。形容學(xué)識淵博,無所不知。 | 三國·魏·曹丕《典論論文》:“斯七子者,于學(xué)無所遺,于辭無所假?!?/td> |
遺臭萬年 | 臭:比喻惡名聲;萬年:指時間很長久。人死了;可是臭名卻永遠(yuǎn)流傳下去;遭人唾罵。 | 《宋史 林勛等傳贊》:“若乃程珌之竊取富貴,梁本大李知孝甘為史歐遠(yuǎn)鷹犬,遺臭萬年者也?!?/td> |
易于拾遺 | 猶易如反掌。 | 晉·陸機《五等諸侯論》:“新都襲漢,易于拾遺也。” |
播惡遺臭 | 播:傳播。傳播惡事,遺留臭聞。 | 宋·陸九淵《與黃循中書》:“其在高位者,適足以播惡遺臭,貽君子監(jiān)戒而已?!?/td> |
弦外遺音 | 弦:樂器上用以發(fā)音的絲線、銅絲或鋼絲。言外之意。比喻話語中另有間接透露、沒有明說的意思 | 西漢·戴圣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清廟之瑟,朱弦而疏越,一倡而三嘆,有遺音聲矣?!?/td> |
楚弓遺影 | 比喻因某事造成的疑懼心理。 | 《晉書·樂廣傳》:“嘗有親客,久闊不復(fù)來,廣問其故,答曰:‘前在坐,蒙賜酒,方欲飲,見杯中有蛇,意甚惡之,既飲而疾?!跁r河南聽事壁上有角,漆畫作蛇,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?!?/td> |
流風(fēng)遺俗 | 流風(fēng):遺風(fēng);俗:習(xí)俗。流傳下來的風(fēng)尚習(xí)俗。指人雖去世,風(fēng)范猶存。 | 宋·陸九淵《白鹿洞書院論語講義》:“雖更衰亂,先王之典刑猶存,流風(fēng)遺俗,未盡混然也?!?/td> |
蕩然無遺 | 蕩:洗滌;蕩然:干凈的樣子。全都?xì)?,消失盡凈。形容原有的東西完全失去或毀壞。 | 唐·白居易《議碑碣詞賦》:“著誠去偽,小疵小弊,蕩然無遺矣?!?/td> |
野無遺賢 | 民間沒有被棄置不用的人才。指任人唯賢,人盡其才。 | 《尚書 大禹漠》:“野無遺賢,萬邦咸寧?!?/td> |
遺老遺少 | 遺老:稱前朝的舊臣;遺少:指封建時代留戀前期;思想陳腐的年輕人。指改朝換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。后指思想陳腐、頑固守舊的老人和年輕人。 | 魯迅《朝花夕拾·無?!罚骸霸谡?,就是遺老遺少們所戴瓜皮小帽的綴一粒珠子或一塊寶石的地方,直寫著四個字道:‘一見有喜’。” |
路不拾遺 | 遺:失物。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。形容社會風(fēng)氣好。 | 漢 賈誼《新書 先醒》:“百姓富,民恒一,路不拾遺,國無獄訟?!?/td> |
策無遺算 | 策:計謀,策劃;算:計劃,籌謀。所出的謀略周密準(zhǔn)確,沒有遺漏失算之處。 | 《北齊書 幼主紀(jì)》:“以策無遺算,乃益驕縱?!?/td> |
余業(yè)遺烈 | 遺留下來的事業(yè)與功績。《戰(zhàn)國策·劉向書錄》:“及春秋時,已四五百載矣,然其余業(yè)遺烈,流而未滅?!?/td> | 《戰(zhàn)國策·劉向書錄》:“及春秋時,已四五百載矣,然其余業(yè)遺烈,流而未滅。” |
遺跡談虛 | 謂舍棄根據(jù)而空談玄虛。 | 宋·程大昌《〈演繁露〉序》:“然有退之(韓愈)之學(xué)則可,無退之之學(xué)而遺跡談虛,恐援據(jù)所及,金根金銀或相貿(mào)易,并可赧矣。” |
不遺余力 | 遺:保留;余力:剩余的力量。用出全部力量一點也不保留。 | 西漢 劉向《戰(zhàn)國策 趙策三》:“秦不遺馀力矣,必且破趙軍。” |
遺華反質(zhì) | 謂舍棄浮華而返歸樸質(zhì)。 | 《文選·陸云〈大將軍宴會被命做詩〉》:“頹綱既振,品物咸秩。神道見素,遺華反質(zhì)?!崩钌谱ⅲ骸叭A謂采章,質(zhì)謂淳樸也。遺,棄也?!?/td> |
流芳遺臭 | 流芳百世與遺臭萬年。 | 明·沈德符《野獲編補遺·刑部·閨鑒圖說踐》:“流芳遺臭,斷非凡庸卑陋所能為,況事而未定?!?/td> |
遺形忘性 | 見“遺形藏志”。 | 前蜀·杜光庭逸句:“返樸還淳皆至理,遺形忘性盡真銓?!?/td> |
遺德馀烈 | 指先人留下的德澤和功業(yè)。 | |
遁世遺榮 | 謂避世隱居而拋棄榮華富貴。 | 晉·慧遠(yuǎn)《答何鎮(zhèn)南書》:“是故遁世遺榮,反俗而動。” |
遺禍無窮 | 謂留下禍害沒有窮盡。 | 宋·張元幹《跋〈了堂先生文集〉》:“已而子婿兄弟表里祖述,遺禍無窮?!?/td> |
滄海遺珠 | 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遺漏。比喻埋沒人才或被埋沒的人才。 | 《新唐書 狄仁杰傳》:“異其才,謝曰:‘仲尼稱觀過知仁,君可謂滄海遺珠矣。’” |
遺黎故老 | 指前朝留下的歷經(jīng)世變的老人。 | 明·宋濂《曾君石表碑》:“當(dāng)宋初改物,遺黎故老猶有存者?!?/td> |
遺編斷簡 | 指散佚而殘缺不全的典籍。 | 宋·呂大臨《〈考古圖〉后記》:“雖遺編斷簡,僅存二三,然世移俗革,人亡書殘,不復(fù)想見先王之緒余?!?/td> |
遺德休烈 | 見“遺德馀烈”。 | 宋·王珪《賜韓琦免恩命第二表不允斷來章批答》:“朕蒙遺德休烈,既已布澤四海之遐,矧定策禁中,以安社稷,褒功賦爵,庸敢后乎!” |
遺臭千年 | 同“遺臭萬載”。 | 明·邵璨《香囊記·強婚》:“豈不聞李氏斷臂,清風(fēng)滿耳如生;文君(卓文君)夜奔,遺臭千年未泯?!?/td> |
天不憗遺一老 | 憗:愿;遺:留。天公不愿意留下這一個老人。 | 《詩經(jīng)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不憗遺一老,俾守我王?!?/td> |
遺風(fēng)舊俗 |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(fēng)俗習(xí)慣。 | 元·揭傒斯《彭州學(xué)記》:“土著之姓十亡七八,五方之俗更為賓主,治者狃聞習(xí)見,以遺風(fēng)舊俗為可鄙,前言往行為可鄙。” |
遺簪墜屨 | 遺:遺失;墜:掉落;屨:鞋子。掉落的簪和鞋子,比喻舊物。后指不忘舊友叫“不棄遺簪墜屨”。 | 《北史 韋瓊傳》:“昔人不棄遺簪墜屨者,惡與之同出,不與同歸。吾之操行,雖有不逮前烈,然舍舊錄新,亦非吾志也?!?/td> |
遺休余烈 |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業(yè)績。同“遺芳余烈”。 | 宋 歐陽修《尊皇太后冊文》:“洪惟有宋,受命造邦,百年四圣,而小子獲承之,以繼我仁考之遺休余烈?!?/td> |
謀無遺谞 | 遺谞:才智不足之處。所設(shè)計謀沒有不足之處。形容計謀周密,十分穩(wěn)妥。 | 晉·陸機《辯士論》:“駱統(tǒng)、劉基強諫以補過,謀無遺谞,舉不失策?!?/td> |
小學(xué)而大遺 | 小:指不知句讀;大:指不解疑難問題;而:轉(zhuǎn)折連詞,可是;遺:棄。小的方面則要學(xué)習(xí),大的方面卻放棄。 | 唐·韓愈《師說》:“小學(xué)而大遺,吾未見其明也?!?/td> |
遺害無窮 | 留下無窮的禍患。 | 清 西周生《醒世姻緣傳》第51回:“可見為人切忌不可取那娼婦,不止喪了家私,還要污了名節(jié),遺害無窮?!?/td> |
掃地?zé)o遺 | 見“掃地?zé)o余”。 | 《晉書·惠帝紀(jì)》:“魏晉已來之積掃地?zé)o遺矣?!?/td> |
覆鹿遺蕉 | 覆:遮蓋;蕉:同“樵”,柴。比喻把真事看作夢幻而一再失誤。 | 清·王闿運《桂陽州志序》:“羅平沼成,明社已屋,覆鹿遺蕉,亡猿災(zāi)木。” |
除疾遺類 | 遺:留下。類:種。只治表面的病,又留下了病根。比喻去患不徹底,留下禍根。 | |
遺編墜簡 | 同“遺編斷簡”。 | 金·元好問《入濟源寓舍》詩:“遺編墜簡文章爛,糲食粗衣歲月長?!?/td> |
歸遺細(xì)君 | 歸:回家;遺:給予;細(xì)君:妻子。指夫妻情深。 | 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歸遺細(xì)君,又何仁也?!?/td> |
舉無遺策 | 舉:提出;策:計謀、辦法。提出的計謀沒有失算的。形容足智多謀。 | 《淮南子·主術(shù)訓(xùn)》:“萬舉而無遺策矣。” |
遺風(fēng)古道 | 前代留傳下來的淳厚古樸的風(fēng)尚。 | 清 元祚《從安節(jié)宓草昆仲乞?qū)扂Q舟圖》詩:“水田茆屋莫愁村,別有遺風(fēng)古道存?!?/td> |
拾掇無遺 | 拾取得干干凈凈,沒有一點遺留。拾掇:采檢,拾取。 | |
遺名去利 | 謂丟棄名位和利益。 | 唐·盧肇《宜州新興寺碑銘》:“但學(xué)者不能窒欲攘貪,遺名去利?!?/td> |
養(yǎng)虎遺患 | 遺;留下;患:禍患。養(yǎng)著老虎;留下禍患。比喻縱容壞人;給自己留下后患。也作“養(yǎng)虎留患?!?/td>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項羽本紀(jì)》:“楚兵罷食盡,此天亡楚之時也,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。今釋弗擊,此所謂‘養(yǎng)虎自遺患’也?!?/td> |
遺俗絕塵 | 謂超脫塵俗而避世隱居。 | 清·戴名世《和陶詩》序:“其后蘇文忠謫居海外,流離患難之際,深懲世網(wǎng)慨然有遺俗絕塵之志?!?/td> |
纖悉無遺 | 纖悉:細(xì)微詳盡;遺:遺漏。一點都沒有遺漏。 | 唐 李玨《唐丞相太子少師牛僧孺神道碑銘序》:“自嬰疾至于捐館,談笑語言,宴居自若,口占理命,纖悉無遺?!?/td> |
遺文逸句 | 指散佚的文章和句子。 | 北魏·酈道元《水經(jīng)注·河水五》:“雖千古茫昧,理世玄遠(yuǎn),遺文逸句,容或可尋,沿途隱顯,方土可驗。” |
舉如鴻毛,取如拾遺 | 舉一根羽毛,拾一件東西。比喻事情容易做,不費氣力。 | 《漢書·梅福傳》:“舉秦如鴻毛,拾楚若拾遺。” |
一覽無遺 | 覽:看。遺:遺漏。一眼望去,一切事情都看到了,無一遺漏。亦作“一覽無余”。 | 南朝·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:“江左地促,不如中國,若使阡陌條暢,則一覽而盡,故紆余委曲,若不可測?!?/td> |
遺風(fēng)余烈 | 遺風(fēng):前人遺留下來的風(fēng)尚。余烈:前人的功業(yè)。前人流傳下來的功業(yè)和風(fēng)尚。亦作“余業(yè)遺烈”、“遺風(fēng)余韻”。 | 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夫樂本情性,浹肌膚而臧骨髓,雖經(jīng)乎千載,其遺風(fēng)余烈尚猶不絕。”《晉書·劉頌傳》:“如或當(dāng)身之政,遺風(fēng)余烈不及后嗣?!?/td> |
道無拾遺 | 同“道不拾遺”。 | 《東觀漢記·光武帝紀(jì)》:“商賈重寶,單車露宿,牛馬放牧,道無拾遺。” |
遺世獨立 | 遺世:遺棄世間之事。脫離社會獨立生活,不跟任何人往來。 | 宋 蘇軾《前赤壁賦》:“飄飄乎,如遺世獨立,羽化而登仙。” |
遺德余烈 | 指先人留下的德澤和功業(yè)。 | 宋 王珪《天地太廟七室皇后廟奉慈廟奏告仁宗皇帝謚號祝文》:“伏以仁宗皇帝遺德余烈,蒙被天下,施之無窮?!?/td> |
遺孽余烈 | 指遺留下來的殘余勢力。 | 宋 蘇轍《唐論》:“高帝(漢高祖)之世,反者九起,其遺孽余烈,至于文景,而為淮南、濟北、吳、楚之亂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