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有關(guān)指的成語

有關(guān)指的成語

因篇幅關(guān)系,指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
成語 解釋 出處
食指大動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預(yù)兆,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東西而貪婪的樣子。《左傳·宣公四年》:“楚人獻(xiàn)黿于鄭靈公,公子宋與子家將見,子公之食指動?!?/td>
閎意妙指見“閎意眇指”。清·龔自珍《六經(jīng)正名》:“《孝經(jīng)》者,曾子以后,支流苗裔之書,平易泛濫,無大疵,無閎意妙指,如置之二戴所錄中,與《坊記》、《緇衣》、《孔子閑居》、《曾子天圓》比,非《中庸》、《祭義》、《禮運(yùn)》之倫也?!?/td>
屈指可數(shù)扳著手指就可以數(shù)清楚。唐 韓愈《憶昨行和張十一》:“自期殞命在春序,屈指數(shù)日憐嬰孩。”
橫眉冷對千夫指比喻以憤恨和輕蔑的態(tài)度對待敵人的攻擊。魯迅《自嘲》:“橫眉冷對千夫指,俯首甘為孺子牛?!?/td>
頤指氣使頤:腮幫子;指:指揮;氣:神氣;使:指使。用腮幫子來指揮人;用神氣來支使人。唐 元稹《追封李遜母崔氏博陵郡太君制》:“今遜等有地千里,有祿萬鐘,頤指氣使,無不隨順,所不足者,其唯風(fēng)樹寒泉之思乎!”
發(fā)綜指示獵人發(fā)現(xiàn)野獸的蹤跡,指示獵狗跟蹤追捕。比喻在后面操縱指揮。《史記·蕭相國世家》:“夫獵,追殺獸兔者狗也,而發(fā)蹤指示獸處者人也?!?/td>
一指蔽目,不見泰山蔽:遮蓋;泰山:山名。一根手指擋住了眼睛,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。比喻為局部現(xiàn)象所迷惑,看不到全局或整體。謝覺哉《關(guān)于獨(dú)立思考》:“至于全體的事,不管好處多大,總是‘一指蔽目,不見泰山’?!?/td>
如臂使指好像手臂指揮手指一樣。比喻指揮、調(diào)動得心應(yīng)手。東漢 班固《漢書 賈誼傳》:“令海內(nèi)之勢如身之使臂,臂之使指,莫不制從。”
惜指失掌惜:吝惜。因舍不得一個指頭而失掉一個手掌。比喻因小失大。《南史 阮佃夫傳》:“佃夫拂衣出戶,曰:‘惜指失掌邪?’”
指天誓日指著蒼天;對著太陽發(fā)誓。表示態(tài)度堅定或忠誠。唐 韓愈《柳子厚墓志銘》:“指天日涕泣,誓生死不相背負(fù),其若可信?!?/td>
指手劃腳用手指;用腳劃。形容說話時用手腳示意;也比喻瞎指揮;亂加評論指責(zé)。明 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:“問起根由,毛潑皮指手劃腳,剖說那事?!?/td>
交臂歷指交臂:兩手反縛;歷指:古代拶指的刑罰。象罪犯兩手反縛、受拶指的刑罰一般。形容痛苦萬狀,毫無自由。《莊子·天地》:“則是罪人交臂歷指,而虎豹在于囊檻,亦可以為得矣?!?/td>
了如指掌了:了解;清楚。指掌:指手掌里的東西。形容對情況清楚得就像指點(diǎn)掌上的東西;給人看一樣。比喻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。先秦 孔子《論語 八佾》:“或問禘之說。子曰:‘不知也;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,其如示諸斯乎!’指其掌?!?/td>
伸手不見五指形容光線非常暗,看不見四周圍的事物。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第24卷:“只聽得一陣風(fēng)過處,天昏地黑,鬼哭神嚎,眼前伸手不見五指,一時暈倒了?!?/td>
一彈指頃手指一彈的時間。比喻時間極短暫。《翻譯名義集 時分》:“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剎那。”
指手畫腳指說話時做出各種動作。形容說話時放肆或得意忘形。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22回:“只見寶玉跑至圍屏燈前,指手畫腳,信口批評?!?/td>
駢拇枝指駢母:腳上的拇指與第二趾合成一趾;枝指:手上大拇指帝多生一指。比喻多余的、無用的東西。莊周《莊子 駢拇》:“駢拇枝指,出乎性哉,而侈于德?!?/td>
指天畫地本指道教畫符。漢 應(yīng)劭《風(fēng)俗通 皇霸》:“指天畫地,神仙潛通?!?/td>
發(fā)指眥裂頭發(fā)向上豎起;眼眶也裂開。形容極度悲傷;憤怒。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項(xiàng)羽本紀(jì)》:“瞋目視項(xiàng)王,頭發(fā)上指,目眥盡裂?!?/td>
指名道姓指出別人的名字和姓氏。張?zhí)烀瘛秳?chuàng)業(yè)》:“華程繼續(xù)指名道姓地批評,毫不容情。”
指山說磨比喻錯此說彼。明 蘭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詞話》第十回:“如何遠(yuǎn)打周折,指山說磨,拿人家來比?!?/td>
使臂使指象使用自己的手臂和手指一樣。比喻指揮自如。《管子·輕重乙》:“若此,則如胸中使臂,臂之使指也?!薄稘h書·賈誼傳》:“令海內(nèi)之勢,如身之使臂,臂之使指,莫不制從。”
令人發(fā)指令:使得;發(fā)指:頭發(fā)豎起來。憤怒得使人頭發(fā)都豎直起來。也作“令人發(fā)豎?!?/td>莊周《莊子 盜跖》:“謁者入通,盜跖聞之大怒,目如明星,發(fā)上指冠?!?/td>
發(fā)上指冠毛發(fā)豎起貌。形容極度憤怒。戰(zhàn)國·宋·莊周《莊子·盜跖》:“盜跖聞之,目如明星,發(fā)上指冠?!?/td>
戟指怒目指著人,瞪著眼。形容大怒時斥責(zé)人的神態(tài)。馬輅《國共和談演義》第六回:“張學(xué)良還要解釋,蔣早氣得七竅生煙,戟指怒目。抗日,抗日,等我死了以后,你再去抗日好了!”
指鹿作馬比喻有意顛倒黑白,混淆是非。同“指鹿為馬”。《三國志 魏志 鮑勛傳》:“大軍還洛陽,曜有罪,勛奏絀遣。而曜密表勛私解邕事。昭曰:‘勛指鹿作馬,收付廷尉。’”
指桑罵槐指著桑樹罵槐樹。比喻表面上罵甲;實(shí)際上罵乙。明 蘭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詞話》:“他每日那邊指桑樹罵槐樹,百般稱快?!?/td>
口講指畫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(dá)意思。唐·韓愈《柳子厚墓志銘》:“其經(jīng)承子厚口講指畫,為文詞者,悉有法度可觀?!?/td>
屈指而數(shù)屈:彎曲。形容數(shù)量很少,扳著手指頭就能數(shù)過來。《清朝野史大觀·曾靜呂留良文字之獄》:“我朝掃清寇氛,與民休養(yǎng),六十余年,民安物阜,即考羲皇以來,史冊所紀(jì),屈指而數(shù)?!?/td>
不吝指教吝:吝惜;舍不得。不要吝惜指示教導(dǎo)。也作“不吝賜教”。毛澤東《蘇聯(lián)利益和人類利益一致》:“我現(xiàn)在提出我對上述各問題的一些基本觀點(diǎn),是否有當(dāng),希望讀者不吝指教。”
指點(diǎn)江山指點(diǎn):批評;江山:指國家。指批評國家大事。毛澤東《沁園春·長沙》:“指點(diǎn)江山,激揚(yáng)文字,糞土當(dāng)年萬戶侯。”
指鹿為馬把鹿說成馬。比喻故意顛倒黑白。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秦始皇本紀(jì)》:“二世笑曰:‘丞相誤邪?謂鹿為馬?!?/td>
戟指嚼舌戟指:伸出食指、中指指人;嚼舌:咬破舌頭。形容憤怒之極魯迅《華蓋集 “碰壁”之余》:“或則戟指嚼舌,噴血而亡。”
十指連心十個指頭連著心。表示身體的每個小部分都跟心有不可分的關(guān)系。比喻親人跟自身休戚相關(guān)。明 湯顯祖《南柯記 情盡》:“哎也!焚燒十指連心痛,圖得三生見面圓?!?/td>
橫眉冷對千夫指,俯首甘為孺子牛橫眉:怒目而視;千夫指:眾人都指責(zé);孺子牛:甘為為人服務(wù)的人。指對待敵人決不屈服,對人民大眾甘愿服務(wù)。魯迅《自嘲》詩:“橫眉冷對千夫指,俯首甘為孺子牛。”
眄視指使形容驕傲的神態(tài)。西漢 劉向《戰(zhàn)國策 燕策一》:“馮幾據(jù)杖,眄視指使,則廝役之人至矣?!?/td>
拱揖指麾同“拱挹指麾”。
指日可下指明日可以攻下。宋 辛棄疾《美芹十論》:“故臣以為兵出沐陽,則山東指日可下。”
指天射魚向著天空去射河里的魚。比喻辦事一定落空。漢·劉向《說苑·尊賢》:“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,射魚指天而欲發(fā)之當(dāng)也?!?/td>
點(diǎn)指畫字指在合同文約或供詞上按手印簽字畫押。宋·陳元靚《事林廣記·家禮·婚禮》:“諸婚娶兩家,并用點(diǎn)指畫字,寫立合同文約,明白具載往回聘禮?!?/td>
詞約指明言詞簡潔,旨意明確。漢·桓寬《鹽鐵論·水旱》:“議者貴其辭約而指明?!?/td>
語近指遠(yuǎn)語言淺近,含意深遠(yuǎn)。指,本旨。太平天國·汪吉人等《〈欽定軍次實(shí)錄〉序》:“文淺意深,語近指遠(yuǎn)?!?/td>
以指撓沸撓:攪。用手指攪開水。比喻不自量力,一定失敗。先秦 荀況《荀子 議兵》:“以桀詐堯,譬之若以卵投石,以指撓沸?!?/td>
指揮若定指揮調(diào)度;似有定局(若:好像;定:定局)。形容從容不迫;很有把握。唐 杜甫《詠懷古跡》詩:“伯仲之間見伊呂,指揮若定失蕭曹。”
點(diǎn)指莋腳見“點(diǎn)手莋腳”。
彈指之間比喻時間極短暫。清·黃宗羲《王仲溈侍御過龍虎草堂》詩:“十年有五驚彈指,又復(fù)煩君入剡中?!?/td>
拱挹指麾謂從容安舒,指揮若定。
首屈一指扳指頭計數(shù);首先彎下大拇指;表示第一。指居第一位。引申為最好的。清 顏光敏《顏氏家藏尺牘 施侍讀閏章》:“海論詩輒為首屈一指。”
閎意眇指宏大微妙的意旨。《漢書·揚(yáng)雄傳下》:“今吾子乃抗辭幽說,閎意眇指,獨(dú)馳騁于有亡之際,而陶治大爐,旁薄群生,歷覽者茲年矣,而殊不寤?!?/td>
指東畫西指說話時的手勢動作。比喻說話避開主題,東拉西扯。宋 釋悟明《聯(lián)燈會要 道閑禪師》:“到處插語,指東劃西,舉古舉今。”
攻瑕指失批評缺點(diǎn),指出失誤。清·顧炎武《與友人書》:“今此舊編,有塵清覽。知我者當(dāng)為攻瑕指失,俾得刊改以遺諸后人?!?/td>
眥裂發(fā)指眼角裂開,頭發(fā)上豎。形容憤怒到極點(diǎn)。《史記·項(xiàng)羽本紀(jì)》:“瞋目視項(xiàng)王,頭發(fā)上指,目眥盡裂?!?/td>
目指氣使用眼神和氣色示意以指使人。形容態(tài)度驕橫傲慢。西漢 劉向《說苑 君道》:“今王將東面目指氣使以求臣,則廝役之材至矣;南面聽朝不失揖讓之禮以求臣,則人臣之材至矣?!?/td>
千夫所指為眾人所指責(zé)。形容觸犯眾怒。清 章炳麟《聯(lián)省自治虛置政府議》:“千夫所指,其傾覆可立而期。”
指不勝屈板著指頭也不過來(不勝:不能承受)。形容數(shù)量很多。明 沈德符《野獲編》:“而貧弱者或衣食不給,其小有才者至竄入匪類,以辱先人,以余所見,指不勝屈?!?/td>
寸指測淵以一寸之指而測深淵。比喻淺學(xué)不能探明深理。《孔叢子·答問》:“子立尺表以度天,植寸指以測淵,蒙大道而不悟,信誣說以疑圣,殆非所望也?!?/td>
指雁為羹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。元 宋方壺《醉花陰 趕蘇卿》:“當(dāng)初指雁為羹,似充饑畫餅,道無情卻有情。”
拱揖指揮同“拱挹指麾”。戰(zhàn)國·趙·荀況《荀子·富國》:“上下一心,三軍同力,名聲足以暴炙之,威強(qiáng)足以捶笞之,拱揖指揮,而強(qiáng)暴之國莫不趨使。”
指日可待形容不要多久就可達(dá)到目的(指日:可以指出日期)。三國 蜀 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愿陛下親之信之,則漢室之隆可計日可待也?!?/td>
指腹為婚雙方家長將腹中胎兒結(jié)為婚姻。《魏書 王寶興傳》:“汝等將來所生,皆我之自出,可指腹為親?!?/td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