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 |
解釋 |
出處 |
楊柳依依 | 楊柳:古詩文中楊柳通用,泛指柳樹。依依:輕柔的樣子。古人送行,折柳相贈(zèng),表示依依惜別。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。 | |
依樣畫葫蘆 | 比喻單純地照樣子模仿;也作“依樣葫蘆”;“比著葫蘆畫瓢”、“照葫蘆畫瓢”。 | 宋 魏泰《東軒筆錄》第一卷:“太祖笑曰:‘頗聞翰林草制,皆檢前人舊本,改換詞語,此乃俗所謂‘依樣畫葫蘆’耳,何宣力之有?’” |
無依無靠 | 沒有什么可以依賴的。形容孤獨(dú)或沒有支持。 | 元 李壽卿《伍員吹簫》第四折:“如今閃的我老身無依無靠,著誰人養(yǎng)贍我來,兀的不好苦也?!?/td> |
百依百順 | 依:依從;順:順從。事事都依從別人。形容一味順從而不問是非。 | 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第13卷:“做爺娘的百依百順,沒一事違拗了他?!?/td> |
相依為命 | 依:依靠;為命:為生;過日子?;ハ嘁揽恐^日子。泛指互相依靠;誰也離不開誰。 | 晉 李密《陳情事表》:“母孫二人,更相為命?!?/td> |
依依不舍 | 依依:戀慕的樣子;舍:放開。形容對(duì)人或地方十分留戀;不忍離去。 | 明 馮夢(mèng)龍《警世通言 蘇知縣羅衫再合》:“次早,老婆婆起身,又留吃了早飯,臨去時(shí)依依不舍,在破箱子內(nèi)取出一件不曾開折的羅衫出來相贈(zèng)?!?/td> |
依然如故 | 故:過去的。仍舊像從前一樣。比喻情況沒有發(fā)生變化。 | 唐 薛調(diào)《無雙傳》:“舅甥之分,依然如故?!?/td> |
不依不饒 | 形容要求不遂就糾纏個(gè)沒烷完。 | 清·貪夢(mèng)道人《彭公案》第36回:“這里黃三太見周應(yīng)龍不依不饒,他就開口說:‘周寨主,……’” |
鷗水相依 | 依:依靠。比喻難以離開賴以生存的環(huán)境。 | 明·陳汝元《金蓮記·蜀晤》:“我老生涯鷗水相依,他舊風(fēng)流鴻塞荒投。” |
依流平進(jìn) | 流:品級(jí);依流:依照品級(jí);平進(jìn):循序漸進(jìn)。指做官按照資歷一步步提升。 | 《南史·王騫傳》:“吾家本素族,自可依流平進(jìn),不須茍求也。” |
皈依三寶 | 皈依:歸順,依附;三寶:指佛、法、僧。指信奉佛教,遵守戒律。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第19卷:“今吾事已畢,少不得皈依三寶,以了終身?!?/td> |
依法砲制 | 依照老辦法制中藥。后比喻按照已有的模式去做。 | |
依此類推 | 按此標(biāo)準(zhǔn)向同類推理。 | 宋·周煇《清波雜志》第六卷:“蓋嘗供熟火也,以此類推之,豈識(shí)世事艱難!” |
依依惜別 | 依依:留戀且不忍分離的樣子;惜別:舍不得分別。形容十分留戀;舍不得分開。 | 宋 陸游《舟中對(duì)月》:“百壺載酒游凌云,醉中揮袖別故人,依依向我不忍別,誰似峨嵋半輪月?!?/td> |
依山傍水 | 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嶺和水流。 | 宋·葉適《安集兩淮申省狀》:“奔迸渡江求活者幾二十萬家,而依山傍水相保聚以自固者亦幾二十萬家。” |
飛鳥依人 | 依:依戀。飛來的小鳥依偎在人的身邊。比喻依附權(quán)貴。亦比喻小孩、少女嬌小柔順,可親可受的情態(tài)。 | 宋·闕名《宋季三朝正要·二·理宗淳祐四年》:“今嵩之父死如路人,方經(jīng)營內(nèi)引,搖尾乞憐,作飛鳥依人之態(tài)。” |
依樣葫蘆 | 見“依樣畫葫蘆”。 | 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·草檄》:“只有一個(gè)史閣部,頗有忠心,被馬、阮掣肘,卻也依樣葫蘆?!?/td> |
依草附木 | 原指鬼神有所依憑,擅作威福。后比喻憑借他人勢(shì)力,為非作歹。也比喻不能自立,依靠別人。 | 元 康進(jìn)之《李逵負(fù)荊》第二折:“想必有那依草附木,冒著俺家名姓,做這等事情的,也不可知?!?/td> |
依本畫葫蘆 | 比喻單純模仿原樣照搬或沒有改變、創(chuàng)新。同“依樣畫葫蘆”。 | 《朱子語類》卷四二:“仲弓卻只是據(jù)見本子做,只是依本畫葫蘆。” |
小鳥依人 | 指像小鳥一樣親近人。多形容少女或小孩的嬌柔可愛。依:依偎。 | 《舊唐書 長孫無忌傳》:“褚遂良學(xué)問稍長,性亦堅(jiān)正,既寫忠誠,甚親附于朕,譬如飛鳥依人,自加憐愛。” |
依門賣笑 | 以色媚人。舊指娼妓生涯。 | |
百依百從 | 百:比喻很多;依:順從;從:跟從。什么都依從。形容一味順從。 | 楊纖如《傘》:“討厭他過于粗暴魯莽,常辦錯(cuò)事,喜愛他忠實(shí)聽話,百依百從?!?/td> |
唇齒相依 | 嘴唇和牙齒互相依靠;比喻雙方關(guān)系密切;互相依存;利害與共。也作“唇齒相濟(jì)?!?/td> | 晉 陳壽《三國志 魏志 鮑勛傳》:“王師屢征而未有所克者,蓋以吳蜀唇齒相依,憑阻山水,有難拔之勢(shì)故也?!?/td> |
代馬依風(fēng) | 代:古代北方的郡名;代馬:北方產(chǎn)的良馬。比喻人心眷戀故土,不愿老死他鄉(xiāng)。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班超傳》:“臣聞太公封齊,五世葬周,狐死首丘,代馬依風(fēng)?!?/td> |
離本依末 | 見“離本趣末”。 | 《晉書·刑法志》:“然而律文煩廣,事比眾多,離本依末?!?/td> |
一空依傍 | 指在藝術(shù)、學(xué)術(shù)等方面獨(dú)創(chuàng)而全不摹仿。 | 王國維《宋元戲曲考》第十二章:“關(guān)漢卿一空依傍,自鑄偉詞,而其言曲盡人情,字字本色,故當(dāng)為元人第一?!?/td> |
輔車相依 | 輔:面頰骨;車:牙床。面頰骨和齒床互相傍依。比喻關(guān)系密切;互相依靠。 | 左丘明《左傳 僖公五年》:“諺所謂‘輔車相依,唇亡齒寒’者,其虞虢之謂也?!?/td> |
無靠無依 | 依:依靠。沒有什么可以依賴的。形容孤獨(dú)或沒有支持 | 元·關(guān)漢卿《單刀會(huì)》第三折:“獻(xiàn)帝又無靠無依,董卓又不仁不義,呂布又一沖一撞?!?/td> |
進(jìn)退無依 | 謂前進(jìn)、后退均無所憑依。 | 晉·道安《平心露布文》:“師旅困窮,城池陷露,君臣失色,進(jìn)退無依?!?/td> |
皈依佛法 | 皈依:信仰佛教者的入教儀式,因?qū)Ψ?、法、僧三寶表示歸順依附,亦稱“三皈依”;佛法:佛教教義。指信佛,比喻對(duì)人很順從。 | 李脃人《暴風(fēng)雨前》:“啥都不怕,歪得像一只老虎,如今武松進(jìn)門,就皈依佛法了。” |
留得青山在,依舊有柴燒 |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條件,其他問題就可得到解決。同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”。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(mèng)》第八十二回:“身子是根本,俗語說的:‘留得青山在,依舊有柴燒?!?/td> |
依然故我 | 依然:依舊;故:原來的。仍舊是原來的我。形容情況仍然沒有變化。 | 宋 陳著《賀新郎 次韻戴時(shí)芳》:“誰料腥埃妨闊步,孤瘦依然故我?!?/td> |
形影相依 | ①謂在孤寂的處境中相依相伴。②形容孤單無依。③互相依靠,緊密相連。 | 明·邵景詹《覓燈因話·孫恭人傳》:“郜與孫形影相依,親愛愈篤。” |
依葫蘆畫瓢 | 照著真葫蘆的樣子畫葫蘆。比喻刻板地照著做。 | 《詩刊》1977年第12期:“如果就事論事,依葫蘆畫瓢,就會(huì)寫成:一條搭肩六尺長,勞動(dòng)一天沾了灰?!?/td> |
依人籬下 | 依:依附,依靠;籬:籬笆。依附于他人籬笆下。指依靠他人生活。 | 《南史·張融傳》:“丈夫當(dāng)刪詩書,制禮樂,何至因循寄人籬下?” |
無所依歸 | 沒有依靠和歸宿。 | 戰(zhàn)國·宋·莊周《莊子·人世間》:“民其無如矣?!睍x·郭象注:“無所依歸。” |
依法炮制 | 依照老辦法制中藥。后比喻按照已有的模式去做。 | 鄒韜奮《法西斯作風(fēng)的罪惡》:“但還少見到有人衷心羨慕這種罪惡,認(rèn)為大有依法炮制的價(jià)值?!?/td> |
生死相依 | 在生死問題上互相依靠。形容同命運(yùn),共存亡。 | 毛澤東《中國人民志愿軍要愛護(hù)朝鮮的一山一水,一草一木》:“中朝兩國同志要親如兄弟般地團(tuán)結(jié)在一起,休戚與共,生死相依,為戰(zhàn)勝共同敵人而奮斗到底。” |
依依難舍 | 依依:戀慕的樣子;舍:放開。形容留戀舍不得離開 | 清·褚人獲《隋唐演義》第80回:“說到其間,兩下好不依依難舍?!?/td> |
葫蘆依樣 | 依樣畫葫蘆。比喻只是模仿,缺乏創(chuàng)造。 | 清 周亮工《書影》第三卷:“工者不免優(yōu)孟抵掌之誚,拙者至有葫蘆依樣之譏?!?/td> |
禍福相依 | 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(jié)果,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(jié)果。 | 《老子》第五十八章:“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?!?/td> |
不依本分 | 依:安裝;本分:本身應(yīng)盡守的職責(zé)和規(guī)矩。形容不務(wù)正業(yè),不守規(guī)矩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39回:“黃文炳道:‘那廝也是個(gè)不依本分的人?!?/td> |
依經(jīng)傍注 | 依照經(jīng)典及其注釋。謂說話有根有據(jù)。 | 明·馮夢(mèng)龍《醒世恒言》第二十五卷:“那世上說謊的也盡多,少不得依經(jīng)傍注,有個(gè)邊際,從沒有見你恁樣說瞞天謊的祖師?!?/td> |
表里相依 | 指關(guān)系密切,互相依存。 | 《資治通鑒 秦始皇二十六年》:“三晉者,齊楚之藩蔽,齊楚者,三晉之根柢;形勢(shì)相資,表里相依?!?/td> |
依丱附木 | 見“依草附木”。 | |
依頭順尾 | 謂對(duì)上下各方都聽從、依順。 | 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(mèng)》第五十五回:“前兒我們還議論到這里,再不能依頭順尾,必有兩場(chǎng)氣生。” |
依阿兩可 | 依:贊成;阿:不贊成。贊成或不贊成都行。指對(duì)問題沒有明確的意見 | 宋·司馬光《資治通鑒·唐紀(jì)·憲宗元和四年》:“茍求便身,率為依阿兩可之言。” |
依希猶記 | 依希:模糊。模模糊糊還記得。 | 宋·蘇軾《題靈峰寺壁》:“前世德云今我是,依希猶記妙高臺(tái)。” |
一依舊式 | 式:格式,制度。一切按原來的規(guī)格或制度進(jìn)行。 | 《隋書·高祖紀(jì)》:“隋國置丞相以下,一依舊式?!?/td> |
眾望所依 | 望:期望。眾人所期望和敬仰的。形容在群眾中威望很高。 | |
依翠偎紅 | 指同年輕女子廝混的風(fēng)流韻事。翠,翡翠一類飾物;紅,脂粉唇膏一類化妝品?!按洹迸c“紅”均借指女人。 | 明·蘭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詞話》第十五回:“不如且討紅裙趣,依翠偎紅院宇中?!?/td> |
依心像意 | 猶言稱心如意。 |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二:“或者不拘那里天有緣在,等待依心像意尋個(gè)對(duì)得我來的好女兒為妻,方了平生之愿!”又卷四:“張廩生如此算計(jì),若是后來依心像意,真是天沒眼睛了?!?/td> |
百順百依 | 形容什么都順從。同“百依百隨”。 | 明 馮夢(mèng)龍《醒世恒言》第二十七卷:“[焦氏]況兼正在妙齡,打扮得如花朵相似,枕席之間,曲意取媚。果然哄得李雄千歡萬喜,百順百依?!?/td> |
依違兩可 | 依:贊成;違:反對(duì);兩可:二者都可以。指對(duì)問題態(tài)度猶豫,沒有確定的意見。 | 《明史 方從哲傳》:“舉朝力爭,從哲依違兩可。” |
孑然無依 | 孑然:單獨(dú);依:依靠。形容孤獨(dú)一人,無依無靠。 | 《剪燈新話·姚公子傳》:“妻去來數(shù)月,而聘金又盡,左顧右盼,孑然無依,將自賣自身,而苦無主者?!?/td> |
依頭縷當(dāng) | 比喻把事情一件件弄清楚。 | 元 孟漢卿《魔合羅》第四折:“則要你依頭縷當(dāng),分星劈兩,責(zé)狀招實(shí)。” |
百依百隨 | 形容什么都順從。 |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21回:“這顏婆惜被那張三小意兒百依百隨,輕憐重惜,賣俏迎奸?!?/td> |
千依百順 | 形容非常順從。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十七:“凡是船家教他做些什么,他千依百順。” |
千依萬順 | 形容非常順從。同“千依百順”。 | 明 董說《西游補(bǔ)》第六回:“忽有一對(duì)侍兒跪在面前,請(qǐng)大王娘娘赴宴,行者暗想道:‘我還不要千依萬順。’” |
負(fù)隅依阻 | 負(fù):依仗;隅:同“嵎”,角落或山勢(shì)彎曲險(xiǎn)要之處。憑恃地勢(shì)的險(xiǎn)阻,進(jìn)行抵抗或固守。 | 漢·馬融《廣成頌》:“負(fù)隅依阻,莫敢嬰御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