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 |
解釋 |
出處 |
自拔來歸 | 拔:擺脫,離開。自覺離開惡劣環(huán)境,歸向光明。指敵方人員投奔過來。 | 《新唐書 李勣傳》:“三年,自拔來歸,從秦王伐東都,戰(zhàn)有功?!?/td> |
拔苗助長 | 比喻違反事物發(fā)展的客觀規(guī)律,急于求成,反而壞事。 | 郭沫若《雄雞集 關(guān)于發(fā)展學(xué)術(shù)與文藝的問題》:“命令主義就合乎中國古代的一個(gè)寓言,叫做‘拔苗助長’。結(jié)果被拔起的苗不僅不能成長,反而枯槁了?!?/td> |
拔茅連茹 | 茅:白茅,一種多年生的草;茹:植物根部互相牽連的樣子。比喻互相推薦,用一個(gè)人就連帶引進(jìn)許多人。 | 《周易 泰》:“拔茅茹,以其匯?!蓖蹂鲎ⅲ骸懊┲疄槲?,拔其根而相牽引者也。茹,相牽引之貌也?!?/td> |
不能自拔 | 拔:擺脫。不能將自己拔出來。指陷進(jìn)很深的境地;難以使自己從中解脫出來。 | 《宋書 江夏王義恭傳》:“世祖前鋒至新亭,劭挾義恭出戰(zhàn),恒錄在左右,故不能自拔?!?/td> |
拔毛連茹 | 比喻互相推薦,用一個(gè)人就連帶引進(jìn)許多人。 | |
老天拔地 | 形容老年人動(dòng)作不靈活。 | 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29回:“你老人家老天拔地的,跑什么呢?” |
路見不平,拔刀相救 |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,就挺身而出干涉,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。形容人見義勇為。 | 清·宣鼎《夜雨秋燈錄續(xù)集·金竹寺》:“路見不平,拔刀相救。佛菩薩賞其義俠,故遠(yuǎn)導(dǎo)幻影以生之。” |
堅(jiān)韌不拔 | 拔:動(dòng)搖;改變。形容意志堅(jiān)定頑強(qiáng);不可動(dòng)搖。 | 方毅《讀<攻關(guān)>》:“需要的是刻苦學(xué)習(xí),刻苦鉆研,始終不懈,堅(jiān)韌不拔?!?/td> |
濟(jì)貧拔苦 | 指救援貧苦人家。 | 《敦煌變文集 維摩詰講經(jīng)文》:“常行慈悲,濟(jì)貧拔苦,歸將有余數(shù)不足者,將安樂施厄者?!?/td> |
劍拔弩張 | 弩:古代一種用機(jī)械力量射箭的弓;張:弓上弦。劍拔出來了;弓拉開了。比喻形勢緊張;一觸即發(fā)。也引申形容文藝作品的氣勢遒勁。 | 南朝 梁 袁昂《古今書評(píng)》:“韋誕書如龍威虎振,劍拔駑張。” |
拔幟易幟 | 幟:旗幟;易:換。比喻推翻別人,自己占有。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淮陰候列傳》:“趙見我走,必空壁逐我,若疾入趙壁,拔趙幟,立漢赤幟?!?/td> |
路見不平,拔刀相助 |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,就挺身而出干涉,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。形容人見義勇為。 | 元 楊顯之《酷寒亭》楔子:“這個(gè)是路見不平,拔刀相助,則是誤傷人命?!?/td> |
拔葵去織 | 比喻做官的不與人民爭利。 | 晉 葛洪《抱樸子 逸民》:“濯裘布被,拔葵去織?!?/td> |
路見不平,拔劍相助 |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,就挺身而出干涉,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。形容人見義勇為。 | 明·洪楩《楊溫?cái)r路虎傳》:“今見將軍,乃是我恩人,卻在此被劫,自當(dāng)效力相助!路見不平,拔劍相助。” |
路見不平,拔劍相為 |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,就挺身而出干涉,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。形容人見義勇為。 | 宋·釋普濟(jì)《五燈會(huì)元·天寧卓禪師法嗣》:“育王被人推倒了,也還有路見不平,拔劍相為底么?!?/td> |
拔十失五 | 指選拔人才而失其半數(shù)。 | 《三國志 蜀書 龐統(tǒng)傳》:“今拔十失五,猶得其半,而可以崇邁世數(shù),使有志者自勵(lì),不亦可乎?” |
超世拔俗 | 見“超塵出俗”。 | 《西湖佳話·靈隱詩跡》:“自從這亭子造了,游人都要到亭子上息足片時(shí),說些超世拔俗的話?!?/td> |
不拔之志 | 比喻意志堅(jiān)決,不可動(dòng)搖。 | 《南史·沈約傳》:“執(zhí)不拔之志,高臥東南。” |
出類拔萃 | 出:超過;類:同類;拔:超出;萃:草叢生的樣子;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。超出那一類;高出那一群。形容人的品德、才能超出同類之上。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公孫丑上》:“圣人之于民,亦類也。出于其類,拔乎其萃,自生民以來,未有盛于孔子也。” |
蜚瓦拔木 | 形容風(fēng)力迅猛。 | 宋 袁文《甕牖閑評(píng)》第三卷:“余鄉(xiāng)常有颶風(fēng),但初來聲勢頗惡,與三州不異,人家即曰:‘報(bào)起矣!’有頃則亦蜚瓦拔木,無所不至?!?/td> |
拔刃張弩 | 刃:指有鐸刃的兵器;弩:用機(jī)械發(fā)箭的弓。拔出刀,張開弓。形容戰(zhàn)斗前的緊張氣氛。 | 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王莽傳下》:“勒兵至郎署,皆拔刃張弩。” |
矮子里拔將軍 | 從現(xiàn)有的并不出色的人中選擇最佳者。 | 清 石玉昆《小五義》第53回:“常言一句俗話說:‘矮子里選將軍。’” |
倚天拔地 | 倚天而立,拔地而起。極言魁偉雄奇。 | 清·陳廷焯《白雨齋詞話》卷七:“至杜陵,負(fù)其倚天拔地之材,更欲駕《風(fēng)》、《騷》而上之,則有所不能?!?/td> |
拔群出萃 | 高出眾人。多指才能。 | 《晉書 夏侯湛傳》:“弱年而入公朝,蒙蔽而當(dāng)顯舉,進(jìn)不能拔群出萃,卻不能抗排當(dāng)世。 |
拔犀擢象 | 擢:提升。比喻提拔才能出眾的人。 | 宋 王詳《與丞相論鄭武子狀》:“敕局?jǐn)?shù)人,其間固有拔犀擢象見稱一時(shí)者,然而析理精微,旁通法意,鮮如克?!?/td> |
拔萃出類 | 同“出類拔萃”。指高出眾人。 | 語出《孟子 公孫丑上》:“出于其類,拔乎其萃,自生民以來,未有盛于孔子也。” |
堅(jiān)忍不拔 | 形容在艱苦困難的情況下意志堅(jiān)定,毫不動(dòng)搖。 | 宋 蘇軾《晁錯(cuò)論》:“古之立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堅(jiān)忍不拔之志。” |
拔樹撼山 | 拔起大樹,搖動(dòng)高山。形容聲勢極大。 | 明·無名氏《哪吒三變》第四折:“喚雨的注雨如傾,呼風(fēng)的狂風(fēng)亂吼,天摧地塌,拔樹撼山?!?/td> |
拔劍論功 | 指爭論功勞激烈到幾乎動(dòng)武。 | 語出《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》:“高帝悉去秦苛儀法,為簡易。群臣飲酒爭功,醉或妄呼,拔劍擊柱,高帝患之?!?/td> |
痛心拔腦 | 形容傷心到極點(diǎn)。 | 北齊·顏之推《顏氏家訓(xùn)·文章》:“陸機(jī)與長沙顧母書,述從祖弟士橫死。乃言,痛心拔腦,有如孔懷?!?/td> |
根連株拔 | 連根拔除。 | 明·田藝蘅《留青日札·嚴(yán)嵩》:“傳聞二處所抄不及十四五,蓋行賂于權(quán)要者十二三,頓寄于親戚者十三四,郿塢久營,兔窟多術(shù),安能根連株拔,風(fēng)翦霆滅?!?/td> |
舉鼎拔山 | 能將大鼎舉起,能將高山拔動(dòng)。比喻力大氣壯。 | 明·張四維《雙烈記·虜驕》:“王基霸業(yè)今朝定,舉鼎拔山蓋世強(qiáng)?!?/td> |
進(jìn)賢拔能 | 猶言進(jìn)賢任能。 | 《魏書·任城王澄傳》:“進(jìn)賢拔能,重官人之舉;標(biāo)賞忠靖,旌養(yǎng)人之器。” |
拔趙幟立赤幟 | 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(zhàn)勝、勝利之典。 | 見“拔趙幟易漢幟”。 |
拔葵啖棗 | 拔人家的菜蔬,偷吃人家的棗子。比喻小偷小摸。 | 唐 獨(dú)孤及《唐丞相故江陵尹御史大夫呂湮謚議》:“闔境無拔葵啖棗之盜,而楚人到于今猶歌詠之?!?/td> |
雁過拔毛 | 雁飛過也要拔下毛來。比喻不放過任何機(jī)會(huì);利用手中權(quán)力來攫取利益。 | 清 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31回:“話雖如此,他既沒那‘雁過拔毛’的本事,就該悄悄兒走?!?/td> |
拔刀相助 | 拔刀幫助被欺侮的人;形容見義勇為。常與“路見不平”搭配使用。 | 元 無名氏《連環(huán)記》第四折:“連李肅也不忿其事,因此拔刀相助,得成大功?!?/td> |
拔趙易漢 | 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(zhàn)勝、勝利之典。 | 見“拔趙幟易漢幟”。 |
裂冠毀冕,拔本塞源 | 冕: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;本:樹根。原比喻諸侯背棄禮法,侵犯天子的直接領(lǐng)地。后用作臣下推翻國君,奪取王位的代稱。 | 《左傳·昭公九年》:“伯父若裂冠毀冕,拔本塞源,專棄謀主,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?” |
拔刀相向 | 指動(dòng)武。 | 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十回:“自然就不能不鬧到揚(yáng)眉裂眥拔刀相向起來?!?/td> |
拔樹搜根 | 比喻追究到底,徹底查問。 | 見“拔樹尋根”。 |
拔鍋卷席 | ①比喻帶走全部家當(dāng)。②猶言卷鋪蓋。比喻被解雇。 | ①孔厥袁靜《新兒女英雄傳》第一回:“日本飛機(jī)天天來頭上轉(zhuǎn),城里掉了幾個(gè)蛋;大官們攜金帶銀,小官們拔鍋卷席的,都跑光了。”②楊朔《“閱微草堂”的真面目》:“稍微有點(diǎn)不順心,地主就要拔鍋卷席,攆你出去?!?/td> |
不拔一毛 | 形容非常吝嗇。 | 宋 秦觀《浩氣傳》:“為己者至于不拔一毛,兼愛者至于摩頂放踵。” |
超塵拔俗 | 塵、俗:佛教稱塵世、人間;拔:超出。原指佛教徒修行功夫深;已超出人世。后指超出一般人之上;不同凡俗。 | 宋 黃庭堅(jiān)《與王周彥長書》:“蓋登太山而小天下,觀于海者難為水也。企而慕者,高而遠(yuǎn)雖其不逮,猶足以超世拔俗矣?!?/td> |
拔本塞原 | 本:樹根;原:根源。比喻背棄根本,或鏟除事物發(fā)生的根源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昭公九年》:“我在伯父,猶衣服之有冠冕,木水之有本原,民人之有謀主也。伯父若裂冠毀冕,拔本塞原,專棄謀主,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?” |
一毛不拔 | 連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來。形容為人十分吝嗇;自私。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盡心上》:“楊子取為我,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為也?!?/td> |
拔地倚天 | 拔:突出,聳出。倚:倚傍,貼近。從地面突兀而起,貼近天際。比喻高大突出,氣勢雄偉。 | 唐 孫樵《與王霖秀才書》:“譬玉川子《月蝕詩》、楊司城《華山賦》、韓吏部《進(jìn)學(xué)解》……莫不拔地倚天,句句欲活。” |
拔山舉鼎 | 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。 | 《秦并六國平話》卷下:“籍是時(shí)年方二十四,力敵萬夫,有拔山舉鼎之威?!?/td> |
枉口拔舌 | 比喻信口胡說。多指造謠生事,惡意中傷。 | 明 蘭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詞話》第25回:“是那個(gè)嚼舌根的?沒空生有,枉口拔舌,調(diào)唆你來欺負(fù)老娘!” |
確乎不拔 | 剛強(qiáng)堅(jiān)決,不可動(dòng)搖。 | 《周易 乾》:“確乎其不可拔。” |
上樹拔梯 | 比喻引誘別人上前而斷絕他的退路。 | 宋 曉瑩《羅湖野錄》第一卷引宋 黃庭堅(jiān)與興化海老手帖:“此事黃龍興化亦當(dāng)作助道之緣,共出一臂,莫送人上樹拔卻梯也?!?/td> |
拔宅上升 | 拔:拔起;宅:住宅。古代傳說修道的人全家同升仙界。 | 宋 李昉《太平廣記》第14卷引《十二真君傳 許真君》:“真君以東晉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,于洪州西山,舉家四十二口,拔宅上升而去?!?/td> |
拔丁抽楔 | 拔出釘子,抽掉楔子。比喻解除困難。 | 元 李壽卿《度柳翠》第四折:“大眾恐有不能了達(dá),心生疑惑者,請(qǐng)垂下問,我與他拔丁抽楔。” |
拔叢出類 | 猶言拔萃出類。指高出眾人。 | 《宋書 孝義傳 潘綜》:“二子微猷,彌久彌芳。拔叢出類,景行朝陽?!?/td> |
箭拔弩張 | 比喻形勢緊張,一觸即發(fā)。 | 周而復(fù)《上海的早晨》第四部:“馮永祥看他們箭拔弩張,形勢不妙,趕緊站起來,走到他們當(dāng)中。” |
弩張劍拔 | 比喻雄健。亦作“劍拔弩張”。 | 明豐道生《真賞齋賦》:“昔者周穆巡狩,至乎壇山,吉日癸巳,親題材石間,弩張劍拔,虎跳龍盤。” |
拔本塞源 | 本:根本,根源。拔起樹根,塞住水源。比喻防患除害要從根本上打主意。 | 《晉書 慕容垂載記》:“將軍欲裂冠毀冕,拔本塞源者,自可任將軍兵勢,何復(fù)多云。” |
拔山扛鼎 | 拔:拔起來??福簝墒峙e起。鼎: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;多為青銅鑄造而成;是非常重的器物。拔起大山;舉起鼎。形容力大無比。 | 漢 司馬遷《史記 項(xiàng)羽本紀(jì)》:“籍長八尺余,力能扛鼎,才氣過人?!庇郑骸坝谑琼?xiàng)王乃悲歌慷慨,自為詩曰:‘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(shí)不利兮騅不逝?!?/td> |
反首拔舍 | 反首:頭發(fā)散亂下垂;拔舍:拔去雜草,就地宿營。形容軍隊(duì)?wèi)?zhàn)敗后的狼狽狀況。 | 春秋·魯·左丘明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秦獲晉侯以歸。晉大夫反首拔舍從之?!?/td> |
拔十得五 | 想選拔十個(gè),結(jié)果只選得五個(gè)。指選拔人才不容易。 | 《新唐書 張九齡傳》:“夫吏部尚書、侍郎,以賢而授者也,豈不能知人?如知之難,拔十得五,斯可矣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