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有關后的成語

有關后的成語

因篇幅關系,后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
成語 解釋 出處
盈科后進泉水遇到坑洼,要充滿之后才繼續(xù)向前流。比喻學習應步步落實,不能只圖虛名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原泉混混,不舍晝夜,盈科而后進,放乎四海。”
后繼有人繼:繼承。指后面有繼承的人。艾蕪《鞍鋼呵,我回來了》:“這是后繼有人,令人喜悅不止。”
學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之困學習之后,才知道自己的缺點;教學以后,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。《禮記·學記》:“是故學然后知不足。教然后知困,然后能自強也?!?/td>
寧為雞口,無為牛后比喻寧居小者之首,不為大者之后。西漢 劉向《戰(zhàn)國策 韓策一》:“臣聞鄙語曰:‘寧為雞口,無為牛后?!翊笸跷髅娼槐鄱际虑?,何以異于牛后?”
學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困:貧乏。學習之后,才知道自己的缺點;教學以后,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。西漢·戴圣《禮記·學記》:“是故學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強也?!?/td>
前因后果佛教講;先前種什么因;后來就結什么果;指事情發(fā)生的起因和它的結果。指事情的全部過程。梁 蕭子顯《南齊書 高逸傳論》:“史臣曰:‘今樹以前因,報以后果,業(yè)行交酬,連瑣相襲?!?/td>
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慮在天下人之前,享受在天下人之后。比喻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。宋·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:“然則何時而樂耶?其必曰:‘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乎!’”
光前耀后光前:光興前業(yè)。光耀祖先,造福后代。元·亢文苑《一枝花·為玉葉兒作》:“大丈夫崢嶸恁時候,扶湯佐周,光前耀后,直教萬古清名長不朽。”
長江后浪推前浪比喻事物的不斷前進。多指新人新事代替舊人舊事。元 王子一《誤入桃源》第二折:“水呵抵多少長江后浪推前浪,花呵早則一片西飛一片東,歲月匆匆。
前瞻后顧同“瞻前顧后”??纯辞霸倏纯春?。有時形容顧慮過多,猶豫不決。清·梁章鉅《歸田瑣記·七十致仕》:“死期將至,尚留金紫之班,而必至日暮途遠,夜行不休,前瞻后顧,無所棲歸,不亦太可憐乎!”
顧后瞻前同“瞻前顧后”。《封神演義》第五三回:“你往我來,遭著兵刃命隨傾;顧后瞻前,錯了心神身不保?!?/td>
寧為雞口,毋為牛后比喻寧居小者之首,不為大者之后。同“寧為雞口,無為牛后”。章炳麟《社會通詮商兌》:“寧為雞口,毋為牛后,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,寧自啖而不足?!?/td>
爭先恐后爭著向前;唯恐落后。明 屠勛《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門橋記》:“匪公帑而樂施者爭先恐后?!?/td>
寧為雞口,不為牛后牛后:牛的肛門。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,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。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,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。《戰(zhàn)國策·韓策一》:“臣聞鄙語曰:‘寧為雞口,無為牛后?!翊笸跷髅娼槐鄱际虑兀我援愑谂:蠛??”
前腳后腳比喻緊跟著。
酒后茶余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。魯迅《而已集 黃花節(jié)的雜感》:“從別的地方--如北京,南京,我的故鄉(xiāng)--的例子推想起來,當時大概有若干人痛惜,若干人快意,若干人沒有什么意見,若干人當作酒后茶余的談助的罷?!?/td>
光前啟后猶“光前裕后”。明·王九思《繡停針·壽康對山太史》套曲:“名已就,子亦有。鳳毛麟角,光前啟后?!?/td>
光前裕后光前:光興前業(yè);裕后:恩澤流傳及子孫。指增光前代;造福后人。形容功績顯著。明 李贄《答耿司寇書》:“世人之所以光前裕后者,無時刻而不系念?!?/td>
恐后爭先指害怕落后,追求上進。清 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(xiàn)狀》第68回:“他卻橫沖直撞,恐后爭先?!?/td>
前仆后繼仆:倒下;繼:跟上。前面的人倒下了;后面的緊跟上去。形容斗爭的英勇壯烈。唐 孫樵《祭梓潼神君文》:“跛馬慍仆,前仆后踣?!?/td>
雞口牛后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,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。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,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。《戰(zhàn)國策·韓策》:“臣聞鄙語曰:‘寧為雞口,無為牛后?!?/td>
前赴后繼赴:奔赴。前面的沖上去了;后面的緊跟上來。形容不斷投入戰(zhàn)斗;奮勇沖殺向前。艾青《光的贊歌》:“光榮屬于奮不顧身的人,光榮屬于前赴后繼的人?!?/td>
茶余飯后品茶、吃飯之后的一段閑暇時間。多指傍晚一段時間。元 關漢卿《斗鵪鶉 女校尉》套曲:“茶余飯飽邀故友,謝館秦樓,散悶消愁?!?/td>
后進之秀猶言后起之秀。《宋書·張暢傳》:“暢少與從兄敷、演、敬齊名,為后進之秀。”
前前后后詳情,細節(jié),里里外外。明·西湖漁隱主人《歡喜冤家》第21回:“伍星把朱吉利害之言,前前后后一一說了?!?/td>
前言不搭后語說得話前后連接不上。多形容思想混亂,不能自圓其說。杜鵬程《保衛(wèi)延安》第六章:“四科長急得前言不搭后語地說:‘701,不是我!’”
學而后知不足只有經過學習,才會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不足。江澤民《在黨外人士迎春座談會上的講話》:“不知,就要學習,學而后知不足。”
留后路比喻辦事時為防失敗而預留退路。劉知俠《鐵道游擊隊》第18章:“要給自己留后路呀!”
后會無期期:時間。以后何時相會還沒有一定的日期。北朝 魏衒之《洛陽伽藍記 大統(tǒng)寺》:“老翁送元寶出,云:'后會難期。'以為凄恨,別甚殷勤?!?/td>
事后諸葛亮比喻事后自稱有先見之明的人。向春《煤城怒火》第二二章:“不是我事后諸葛亮,決定拉武裝時我就說過,我們不拉出去,郭忠還可以存在,因為引不起小島的注意。”
鞠躬盡力,死而后已恭敬勤謹,盡心竭力工作,一直到死為止。三國·蜀·諸葛亮《后出師表》:“臣鞠躬盡力,死而后已,至于成敗利鈍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?!?/td>
前思后想往前想想,再退后想想。形容一再考慮。清 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66回:“他既得失心重,未有不前思后想?!?/td>
學然后知不足困:貧乏。學習之后,才知道自己的缺點。西漢·戴圣《禮記·學記》:“是故學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強也?!?/td>
后發(fā)制人發(fā):發(fā)動;制:控制、制服。指先讓對方動手;抓住其弱點之后;再一舉反擊以戰(zhàn)勝對方。指后發(fā)動制服人的措施。荀況《荀子 議兵》:“后之發(fā),先之至,此用兵之要術也。”
先憂事者后樂,先傲事者后憂先為事業(yè)而憂慮,后來就為事業(yè)的成功而安樂;事業(yè)未成先驕傲,后來就會為事業(yè)而憂慮。漢·劉向《說苑·談叢》:“先憂事者后樂,先傲事者后憂。”
后來居上居;處在。后來的人坐在了上面的位子。指后起的勝過先前的;后輩勝過前輩。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汲鄭列傳》:“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,后來者居上?!?/td>
寧為雞口,勿為牛后寧:寧愿;牛后:牛的肛門。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,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。比喻寧居小者之首,不為大者之后。清·名教中人《好逑傳》第二回:“生員雖貧士也,語云,‘寧為雞口,勿為牛后?!M有圣門弟子,貪紈袴之膏粱,而亂朝廷之名教者乎!”
光前絕后比喻事情做得干凈利落,不留痕跡。宋 樓鑰《跋劉杼山帖》:“平生富藏名流翰墨,而獨謂杼山先生之書光前絕后,尤秘寶之?!?/td>
后起之秀秀:特異;優(yōu)秀。指從后輩中成長起來優(yōu)秀人物。清 余懷《板橋雜記 麗品》:“崔科,后起之秀,目未見前輩典型,然有一種韶令之致。”
思前想后前:原因。思思前頭;想想后頭。反復考慮事情的原因和結果。明 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第52回:“且聞太師見后無襲兵,領人馬徐徐而行;又見折了余慶,辛環(huán)帶傷,太師十分不樂,一路上思前想后?!?/td>
前仆后起仆:向前跌倒。前面的倒下了,后面的緊跟上去。形容斗爭的英勇壯烈。清·黃遵憲《近世愛國志士歌》:“黨獄橫興,株連甚眾,而有志之士,前仆后起?!?/td>
后進領袖晚輩中最杰出的人。《晉書·裴秀傳》:“時人為之語曰:‘后進領袖裴秀?!?/td>
后顧之慮顧:回視;后顧:回過頭照顧。指來自后方或家里的憂患。宋·劉弈《上韓范二招討書》:“賊無后顧之慮,長驅而來?!?/td>
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指勤勤懇懇,竭盡心力,為革命,為人民奮斗終身。三國 蜀 諸葛亮《后出師表》:“臣鞠躬盡力,死而后已?!?/td>
后生可畏后生:青年人;后輩;畏:敬畏、佩服的意思。指青年人很容易超過他們的前輩;是可敬服的。先秦 孔子《論語 子罕》:“后生可畏,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?!?/td>
先憂事者后樂事,先樂事者后憂事先為事業(yè)而憂慮,后來就為事業(yè)的成功而安樂;事業(yè)未成先享樂,后來就會為事業(yè)而憂慮。漢·戴德《大戴禮記·曾子立事》:“先憂事者后樂事,先樂事者后憂事?!?/td>
雨后春筍春雨以后;竹筍長得又多又快。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現(xiàn)蓬勃發(fā)展。宋 張耒《柯山集 食筍》詩:“荒林春雨足,新筍迸龍雛?!?/td>
空前絕后空:空白;絕:斷絕。以前沒有過;以后也沒有。指從古到今非常突出;獨一無二的事物。宋 朱象賢《聞見偶錄 男服從軍》:“古之木蘭,以女為男,代父從軍,十二年而歸,同行者莫知其為女子,詩歌美之,典籍傳之,以其事空前絕后?!?/td>
黃雀在后(螳螂準備捕蟬)黃雀在后面準備啄螳螂。比喻伺機從后面襲擊;也比喻有后顧之憂。漢 劉向《說苑 正諫》:“園中有樹,其上有蟬,蟬高居悲鳴飲露,不知螳螂在其后也!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蟬,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。”
前不見古人,后不見來者指空前絕后。亦用作諷刺。唐 陳子昂《登幽州臺歌》:“前不見古人,后不見來者?!?/td>
后海先河語本《禮記·學記》:“三王之祭川也,皆先河而后海?!北扔髯鍪乱缺竞竽?。語出《禮記·學記》:“三王之祭川也,皆先河而后海。”
開后門比喻利用職權給予他人某些不應有的方便和利益。清·李百川《綠野仙蹤》第51回:“這都是開后門的話?!?/td>
國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伐:討伐。一個國家必定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,然后別人才來攻伐。比喻事情變化要從內部找原因。戰(zhàn)國·鄒·孟軻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夫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;家必自毀,而后人毀之;國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?!?/td>
前仰后合形容身體大幅度地前后晃動。多指大笑、酒醉、困倦時站立不穩(wěn)的樣子。元 高文秀《遇上皇》第一折:“東倒西歪,后合前仰,離席上,這酒興顛狂。”
鞍前馬后馬前馬后。指追隨左右。王樹元《杜鵑山》第五場:“鞍前馬后跟你跑,出生入死為你干。”
螳螂捕蟬,黃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蟬,不知黃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。比喻目光短淺,只想到算計別人,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。漢 劉向《說苑 正諫》:“園中有樹,其上有蟬,蟬高居悲鳴飲露,不知螳螂在其后也;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,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?!?/td>
瞻前顧后瞻:向前望;顧:回頭看。原形容做事謹慎;考慮周密?,F(xiàn)也形容顧慮太多;猶豫不決。戰(zhàn)國 楚 屈原《楚辭 離騷》:“瞻前而顧后兮,相觀民之計極?!?/td>
后顧之憂顧:回視;后顧:回過頭照顧。指來自后方或將來的憂患。北齊 魏收《魏書 李沖傳》:“朕以仁明忠雅,委以臺司之寄,使我出境無后顧之憂,一朝忽有此患?!?/td>
先憂后喜憂慮在天下人之先,歡喜在天下人之后。比喻吃苦在先,享受在后。元·賈仲名《蕭淑蘭》第二折:“您穩(wěn)放著個先憂后喜,我空懷著個有苦無甘?!?/td>
后仰前合仰:仰面朝天;合:彎身俯地。身體前后晃動,不能自持。形容大笑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