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 |
解釋 |
出處 |
難得糊涂 | 指人在該裝糊涂的時(shí)候難得糊涂 | 林語堂《中國人之聰明》:“鄭板橋曰:‘難得糊涂’?!?/td> |
一塌糊涂 | 形容混亂或敗壞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。 | 清 曾樸《孽?;ā罚骸芭c其顧惜場(chǎng)面,硬充好漢,到臨了弄的一塌糊涂,還不如一老一實(shí),揭破真情,自尋生路?!?/td> |
胡里胡涂 | 形容不明事理或?qū)κ挛锏恼J(rèn)識(shí)模糊。 | 魯迅《偽自由書 新藥》:“不過對(duì)于誤服這藥的病人,卻能夠使他不再尋求良藥,拖重了病癥而至于胡里胡涂的死亡?!?/td> |
搖尾涂中 | 比喻自由自在地生活。曳尾,猶搖尾。 | 戰(zhàn)國時(shí),楚王派大夫去請(qǐng)莊子做官,莊子對(duì)楚大夫說:聽說楚國有神龜,死去已三千年,現(xiàn)在把它用匣子裝起來藏在廟堂之上。你看此龜是留下骨頭讓人珍藏好呢,還是活著曳尾于泥涂中好?大夫說:當(dāng)然是活著曳尾于涂中好。莊子說:那末我將曳尾于涂中。見 |
塵羹涂飯 | 見“塵飯涂羹”。 | 清·錢謙益《答唐訓(xùn)導(dǎo)論文書》:“南宋以后之俗學(xué),如塵羹涂飯,稍知滋味者,皆能唾而棄之?!?/td> |
一敗涂地 | 一:一旦;涂地:“肝腦涂地”的省略。一旦失敗就肝腦涂地。形容徹底失敗;不可收拾。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高祖本紀(jì)》:“天下方擾,諸侯并起,今置將不善,一敗涂地?!?/td> |
稀里糊涂 | 不明白,迷糊,不認(rèn)真,隨意。 | 曹禺《和劇作家們談讀書和寫作》:“如果寫他后悔,稀里糊涂自殺了,就沒有多大意思?!?/td> |
肝腦涂地 | 肝膽腦漿濺了一地。形容慘死。也形容竭盡忠誠;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。涂:抹。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》:“大戰(zhàn)十七,小戰(zhàn)四十,使天下之民肝腦涂地,父子暴骨中野,不可勝數(shù)?!?/td> |
涂脂抹粉 | 搽胭脂抹粉。指婦女梳妝打扮。比喻為遮掩丑惡的本質(zhì)而粉飾打扮;企圖掩人耳目。 |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第14卷:“其妻涂脂抹粉,慣賣風(fēng)情,挑逗那富家郎君?!?/td> |
生靈涂地 | 生靈:百姓;涂:泥沼。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。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。 | 宋 邵伯溫《聞見前錄》:“自唐季以來數(shù)十年間,帝王凡易十姓,兵革不息,生靈涂地?!?/td> |
一塌胡涂 | 見“一塌糊涂”。 | 曹禺《北京人》第二幕:“我的運(yùn)氣不好,處處倒楣,碰釘子,事業(yè)一到我手里就莫名其妙地弄得一塌胡涂?!?/td> |
糊里糊涂 | 認(rèn)識(shí)模糊;不明事理。也形容思想處于模糊不清的狀態(tài)。 | 曾樸《孽海花》第三回:“難道龔定庵就這么糊里糊涂的給他們藥死了嗎?” |
豺狼當(dāng)涂 | 比喻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國政。 | 《晉書 熊遠(yuǎn)傳》:“孝懷皇帝宮未反,豺狼當(dāng)涂,人神同忿?!?/td> |
肝心涂地 | 猶言肝腦涂地。 | 唐·陳子昂《謝衣表》:“臣萬死骷骨,垂配蒙榮,載戰(zhàn)載殞,肝心涂地?!?/td> |
異涂同歸 | 通過不同的道路,到達(dá)同一個(gè)目的地。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(jié)果。 | 漢 桓寬《鹽鐵論 論儒》:“圣人異涂同歸,或行或止,其趣一也?!?/td> |
殊涂同致 | 猶殊途同歸。 | 《晉書·嵇康傳》:“故君子百行,殊涂同致,循性而動(dòng),各附所安?!?/td> |
糊涂蟲 | 不明事理的人。 | 清·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(xiàn)狀》第20回:“云岫這東西,不給他兩句,他當(dāng)人家一輩子都是糊涂蟲呢?!?/td> |
涂炭生民 | 涂炭:爛泥和炭火。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。 | 明·沈采《千金記·登拜》:“狂秦暴虐,涂炭生民?!?/td> |
生靈涂炭 | 生靈:生民;百姓;涂炭:爛泥和炭火。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。 | 《晉書 苻丕載記》:“先帝晏駕賊庭,京師鞠為戎穴,神州蕭條,生靈涂炭?!?/td> |
道盡涂殫 | 涂:通“途”;殫:盡。到了無路可走的境地。比喻窮途沒路,末日來臨。 | 《晉書·嵇康傳》:“自卜已審,若道盡涂殫則已耳,足下無事冤之令轉(zhuǎn)于溝壑也?!?/td> |
迷涂知反 | 見“迷途知反”。 | |
殊涂同會(huì) | 猶殊途同歸。 | 南朝·宋·范曄《后漢書·王充等傳論》:“如使用審其道,則殊涂同會(huì)?!?/td> |
殊涂同歸 | 語出《易 系辭下》:“天下同歸而殊涂,一致而百慮?!笨追f達(dá)疏:“言天下萬事終則同歸于一,但初時(shí)殊異其涂路也?!北局^由不同途徑達(dá)到同一目的地。后以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結(jié)果。 | 語出《易·系辭下》:“天下同歸而殊涂,一致而百慮?!笨追f達(dá)疏:“言天下萬事終則同歸于一,但初時(shí)殊異其涂路也?!?/td> |
一亂涂地 | 形容亂到不可收拾。 | 宋·蘇洵《管仲論》:“桓公之薨也,一亂涂地,無惑也。彼獨(dú)恃一管仲,而仲則死矣。” |
涂歌巷舞 | 同“涂歌里抃”。 | 明·袁宗道《顧使君考績序》:“一溫然長者,兀坐而泣之,可立使民涂歌巷舞。” |
一榻胡涂 | 見“一塌糊涂”。 | 魯迅《書信集·致曹靖華》:“《鐵流》在北平有翻版了,壞紙錯(cuò)字,弄得一榻胡涂?!?/td> |
大事不糊涂 | 指在有關(guān)政治的是非問題上能堅(jiān)持原則,態(tài)度鮮明。 | 《宋史·呂端傳》:“端小事糊涂,大事不糊涂?!?/td> |
擿植索涂 | 見“擿埴索涂”。 | 唐·段成式《酉陽雜姐續(xù)集·支諾皋上》:“方之蒙袂輯履,有憤于黔婁,擿植索涂,見稱于揚(yáng)子,差不同耳?!?/td> |
字若涂鴉 | 涂鴉:比喻書法拙劣或胡亂寫作。比喻書法拙劣、幼稚。 | 唐·盧全《示添丁》詩:“忽來案上翻墨汁,涂抹詩書如老鴉?!?/td> |
曳尾涂中 | 原意是與其位列卿相,受爵祿、刑罰的管束,不如隱居而安于貧賤。后也比喻在污濁的環(huán)境里茍且偷生。 | 先秦 莊周《莊子 秋水》:“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?” |
道聽涂說 | 從道路上聽到,在道路上傳說。泛指沒有根據(jù)的傳聞。 | 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子曰:‘道聽而涂說,德之棄也?!?/td> |
涂脂傅粉 | 脂:胭脂;傅粉:擦粉。搽胭脂抹粉。比喻為遮掩丑惡的本質(zhì)而粉飾打扮。 | 清·紀(jì)昀《閱微草堂筆記·槐西雜志》:“某公穴窗紙窺之,則涂脂傅粉,釵釧衫裙,一一整飭。” |
糊糊涂涂 | 無感覺的,麻木的或茫然的狀態(tài) |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第38卷:“口里糊糊涂涂,又說好些,總不過肉麻說話。” |
東涂西抹 | 涂、抹:原喻從事文辭。比喻用筆隨便寫寫畫畫。 | 五代 王定?!短妻?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記》:“報(bào)道莫貧相!阿婆三五少年時(shí),也曾東涂西抹來。” |
信筆涂鴉 | 信:聽?wèi){,隨意;信筆:隨意書寫;涂鴉:比喻字寫得很拙劣,隨便亂涂亂畫。形容字寫得很潦草。也常用作自謙之詞。 | 唐 盧仝《示添丁》詩:“不知四體正困憊,泥人啼哭聲呀呀。忽來案上翻墨汁,涂抹詩書如老鴉?!?/td> |
循涂守轍 | 亦作“循途守轍”。遵守規(guī)矩。 | 宋·朱熹《答方賓王書》:“循涂守轍,猶言循規(guī)蹈矩云耳?!?/td> |
畫蚓涂鴉 | 形容書法或文字拙劣。多用作謙詞。 | 明 宋濂《贈(zèng)會(huì)稽韓伯時(shí)序》:“顧余不敏,操無用之學(xué),徒以空文出應(yīng)時(shí)須,畫蚓涂鴉,日不暇給?!?/td> |
曳尾泥涂 | ①同“曳尾涂中”。②比喻卑鄙齷齪的行為。 | 宋·蘇轍《和子瞻濠州七絕·逍遙臺(tái)》:“猖狂戰(zhàn)國古神仙,曳尾泥涂老更安?!?/td> |
民生涂炭 | 涂:泥沼;炭:炭火。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。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。 | 《尚書 仲虺之誥》:“有夏昏德,民墜涂炭?!薄稌x書 苻丕載記》:“先帝晏駕賊庭,京師鞠為戎穴,神州蕭條,生靈涂炭?!?/td> |
黎庶涂炭 | 形容人們處于水深火熱的境地。 | 《晉書 劉元海載記》:“黎庶涂炭,靡所控告。” |
塵飯涂羹 | 涂:泥。塵做的飯,泥做的羹。指兒童游戲。比喻沒有用處的東西。 | 韓非《韓非子 外儲(chǔ)說左上》:“然至日晚必歸餉者,塵飯涂羹可以戲而不可食也?!?/td> |
識(shí)涂老馬 | 見“識(shí)途老馬”。 | 清·錢謙益《夜過磨盤嶺》詩:“攫食饑烏心未飽,識(shí)涂老馬足堪捫?!?/td> |
生人涂炭 | 涂炭:爛泥和炭火。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。 | 北周·庾信《傷心賦》:“在昔金陵,天下喪亂,王室版蕩,生人涂炭。” |
呂端大事不糊涂 | 喻指辦事堅(jiān)持原則。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。 | 《宋史·呂端傳》:“太宗欲相端?;蛟唬骸藶槿撕??!谠唬骸诵∈潞浚笫虏缓?。’決意相之。” |
糊涂賬 | 算不清楚的賬,比喻弄不清楚的問題。 | 路遙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三卷第15章:“咱們雖說賺了一點(diǎn)錢,可這是一筆糊涂賬!這錢是咱們兩個(gè)苦熬出來的,但家里人人有份!” |
死敗涂地 | 指慘敗而死傷嚴(yán)重的景象。 | |
萬民涂炭 | 涂:泥淖;炭:炭火。萬民如同陷入泥淖墜入火海一般。形容廣大百姓陷入極端困苦的境地。 | 《尚書·仲虺之誥》:“有夏昏德,民墜涂炭?!?/td> |
同歸殊涂 | 語出《易·系辭下》:“天下同歸而殊涂,一致而百慮?!痹^天下萬事初雖異,然終究同歸于一。后泛指途徑不同而結(jié)果相同。 | 語出《易·系辭下》:“天下同歸而殊涂,一致而百慮。” |
肝膽涂地 | 見“肝腦涂地”。 | 漢·劉向《說苑·善說》:“使食肉者一旦失計(jì)于廟堂之上,若臣等之藿食者寧得無肝膽涂地于中原之野?” |
糊涂到頂 | 人頭腦十分不清楚或不明事理。 | |
坐于涂炭 | 涂炭:比喻污濁的地方。坐在泥涂、炭灰上。比喻處于不干凈的環(huán)境,自身也被玷污。 | 戰(zhàn)國 鄒 孟軻《孟子 公孫丑上》:“立于惡人之朝,與惡人言,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。” |
東抹西涂 | 見“東涂西抹”。 | 清·龔自珍《金縷曲·沈虹橋廣文小像題詞》詞:“只東抹西涂還肯。兩載云萍交誼在,更十行斜墨匆匆印?!?/td> |
蒼生涂炭 | 涂:泥淖。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、掉進(jìn)火坑那樣痛苦。 | 明 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93回:“狼心狗行之輩,滾滾當(dāng)?shù)?。奴顏婢膝之徒,紛紛秉政。以致社稷丘墟,蒼生涂炭。” |
半涂而罷 | 半路上終止。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。同“半涂而廢”。 | 唐 韓愈《論淮西事宜狀》:“陛下持之不堅(jiān),半涂而罷,傷威損費(fèi),為弊必深?!?/td> |
豕而負(fù)涂 | 豕:豬;涂:泥。豬背上有泥。比喻極為污穢。 | 《周易·睽》:“睽孤,見豕負(fù)涂?!蓖蹂鲎ⅲ骸磅苟?fù)涂,穢莫過焉?!?/td> |
擿埴索涂 | 擿埴:敲地;索:探求;涂:道路。指盲人用杖點(diǎn)地探求道路。比喻暗中摸索,事不易成。 | 漢·揚(yáng)雄《法言·修身》:“擿埴索涂,冥行而已矣?!?/td> |
彗泛畫涂 | 彗:掃帚;汜:以水灑地。涂:泥。謂以帚掃穢,以刀劃泥。比喻極其容易。《漢書·王褒傳》:“及至巧冶鑄干將之樸,清水焠其鋒,越砥斂其咢。水?dāng)囹札?,陸犀革。忽若彗汜畫涂?!鳖亷煿抛ⅲ骸板?,帚也。汜,把灑地也。涂,泥也。加以帚掃汜灑之地,以刀畫泥中,言其易?!?/td> | 《漢書·王褒傳》:“及至巧冶鑄干將之樸,清水焠其鋒,越砥斂其咢。水?dāng)囹札?,陸犀革。忽若彗汜畫涂?!鳖亷煿抛ⅲ骸板?,帚也。汜,把灑地也。涂,泥也。加以帚掃汜灑之地,以刀畫泥中,言其易?!?/td> |
壹敗涂地 | 指徹底失敗,不可收拾。 | 《史記 高祖本紀(jì)》:“天下方擾,諸侯并起,今置將不善,壹敗涂地?!?/td> |
涂炭生靈 | 涂:泥沼;炭:炭火;生靈:百姓。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。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。 | 《尚書 仲虺之誥》:“有夏昏德,民墜涂炭。”《晉書 苻丕載記》:“先帝晏駕賊庭,京師鞠為戎穴,神州蕭條,生靈涂炭?!?/td> |
生民涂炭 | 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。 | 明 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六十一回:“今國君無道,天愁民怨,四海分崩,生民涂炭,刀兵不歇,天下無不思叛,正天之欲絕殷商也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