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 |
解釋 |
出處 |
噓寒問暖 | 問冷問熱;口可出熱氣使受寒的人溫暖。形容對別人的生活非常關(guān)心。噓:緩緩吹氣。 | 冰心《關(guān)于女人 我最尊敬體貼她們》:“孩子們安靜聽話,太太笑臉相迎,噓寒問暖?!?/td> |
膽寒發(fā)豎 | 形容恐怖之極。 | 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·好及第惡登科》:“李少卿又曰操空弮,冒白刃,聞?wù)呙也荒懞l(fā)豎,永為子孫之戒?!?/td> |
春寒料峭 | 料峭:形容初春的微寒。形容早春微帶寒意;刺入肌骨。也作“料峭輕寒”、“料峭春寒”。 | 宋 釋普濟《五燈會元》第19卷:“春寒料峭,凍殺年少?!?/td> |
歲寒三友 | 松、竹經(jīng)冬不凋,梅花耐寒開放,因此有“歲寒三友”之稱。 | 元·白樸《朝中措》:“蒼松隱映竹交加,千樹玉梨花,好個歲寒三友,更堪紅白山茶?!?/td> |
寒木春華 | 寒木不凋,春華吐艷。比喻各具特色。 | 北齊·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文章》:“劉應(yīng)之曰:‘既有寒木,又發(fā)春華,何如也?’” |
十年寒窗 | 形容長年刻苦讀書。 | 元·劉祁《歸潛志》卷七:“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,一舉成名天天下知?!?/td> |
料峭春寒 | 料峭:微寒。形容初春的寒冷。 | 宋·釋普濟《五燈會元》卷十九:“春寒料峭,凍殺年少?!?/td> |
寒冬臘月 | 臘月:農(nóng)歷十二月。指冬季最寒冷的臘月天。 | 漢 無名氏《別詩(骨肉緣枝葉)》:“征夫懷遠路,游子戀故鄉(xiāng)。寒冬十二月,晨起踐嚴霜。” |
膽破心寒 | 形容由于恐懼而伏帖的樣子。 | 明·程登吉《幼學瓊林》第一卷:“膽破心寒,比敵人懾服之狀;風聲鶴唳,驚士卒敗北之魂?!?/td> |
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 | 比喻一種情況的形成,是經(jīng)過長時間的積累、醞釀的。 | 明 蘭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92回:“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?!?/td> |
饑寒交迫 | 交:一齊;迫:逼迫。饑餓、寒冷一齊襲來。形容生活極端貧困。 | 宋 王讜《唐語林》第一卷:“上謂曰:‘汝何為作賊?’對曰:‘饑寒交切,所以為盜?!?/td> |
冰雪嚴寒 | 嚴寒:極度寒冷。冰天雪地,天氣寒冷。 | 吳伯簫《菜園小記》“雖然按照時令季節(jié),各種蔬菜種得有早有晚,有時收了這種菜才種那種菜;但是除了冰雪嚴寒的冬天,一年里春夏秋三季,菜園里總是經(jīng)常有幾種蔬菜在競肥爭綠的?!?/td> |
唇亡齒寒 | 亡:沒有。嘴唇?jīng)]有了;牙齒就會感到寒冷。比喻兩者關(guān)系密切;相互依存;利害相關(guān)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僖公五年》:“諺所謂‘輔車相依,唇亡齒寒’者,其虞虢之謂也。” |
噤若寒蟬 | 噤:閉口不作聲;若:像;寒蟬:深秋的知了。不作聲像深秋的知了一樣。形容有顧慮不敢說話。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杜密傳》:“劉勝位為大夫,見禮上賓,而知善不薦,聞惡無言,隱情惜己,自同寒蟬,此罪人也?!?/td> |
一暴十寒 | 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;曬一天;凍十天;也不可能生長。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;一時又懶散;沒有恒心。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告子上》:“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,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,未有能生者也?!?/td> |
高處不勝寒 | 勝:承受,經(jīng)得起。站在高處經(jīng)不起風寒。比喻人身居高位感覺到孤單寂寞。 | 宋·蘇軾《水調(diào)歌頭·丙辰中秋兼懷子由》詞:“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?!?/td> |
問寒問暖 | 形容對別人的生活很關(guān)心。 | 康濯《我在鄉(xiāng)下》:“他短不了上我屋里來拉扯個時事,還常常問寒問暖問吃問住,親熱的不行?!?/td> |
濟寒賑貧 | 濟:救濟;賑:賑濟。救助寒苦,賑濟貧窮。 | 《全相平話·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后集》:“養(yǎng)老尊賢,教其術(shù),畜其能,吊死問孤,濟寒賑貧,與百姓同甘共苦?!?/td> |
膽戰(zhàn)心寒 | 戰(zhàn):發(fā)抖。形容害怕之極。 |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112回:“諸將見李逵等殺了這一陣,眾人都膽戰(zhàn)心寒,不敢出戰(zhàn)?!?/td> |
啼饑號寒 | 因饑餓寒冷而哭叫;形容挨餓受凍的悲慘生活。 | 唐 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冬暖而兒號寒,年豐而妻啼饑?!?/td> |
寒腹短識 | 形容人知識貧乏,見識短淺。 | 清·周亮工《書影》卷五:“今人寒腹短識,輒不自量造語,余恥之?!?/td> |
一曝十寒 | 曝:曬。原意是說,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,曬一天,凍十天,也不可能生長。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,一時又懶散,沒有恒心。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告子上》:“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,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,未有能生者也?!?/td> |
天寒地凍 | 天氣非常寒冷;大地到處結(jié)冰。 | 宋 王十朋《南州春色》詞:“莫恨東風吹不到,著意挽春回,一任天寒地凍,南枝香動?!?/td> |
不寒而栗 | 寒:寒冷;栗:發(fā)抖。不是因為寒冷而發(fā)抖。形容恐懼到了極點。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酷吏列傳》:“是日皆報殺四百馀人,其后郡中不寒而栗?!?/td> |
寒蟬凄切 | 寒蟬:冷天里的知了。天冷時,知了發(fā)出凄慘而低沉的聲音。文藝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涼的氣氛和情調(diào)。 | 晉·陸云《陸清河集·寒蟬賦》:“于是貧居之士,喟爾相與而俱嘆曰:‘寒蟬哀鳴,其聲也悲;四時去暮,臨河徘徊?!?/td> |
盛暑祁寒 | 祁:大。炎熱的夏天,嚴寒的冬季。形容氣候條件惡劣的時節(jié) | 《舊五代史·晉書·崔悅傳》:“指命仆役,亦用禮節(jié),盛暑祁寒,不便冒犯。” |
冰厚三尺,非一日之寒 | 非:不是;寒:冷。冰凍到三尺厚,不是一天冷造成的。比喻某一種情況的形成,是經(jīng)過長時間醞釀、積累的結(jié)果。 | 東漢·王充《論衡·壯留》:“故夫河冰結(jié)合,非一日之寒;積土成山,非斯須之作。” |
寒蟬僵鳥 | 寒天的蟬和凍僵的鳥。比喻默不作聲的人。 | 清·李漁《慎鸞交·心歸》:“詩朋同游勝景,怎做得寒蟬僵鳥,反舌無聲!” |
救寒莫如重裘 | 比喻處事須敦本務(wù)實。 | 漢 徐幹《中論 虛道》:“語稱:‘救寒莫如重裘,止謗莫如修身,療暑莫如親冰。’信矣哉!” |
唇揭齒寒 | 見“唇亡齒寒”。 | |
寒泉之思 | 指子女對母親的思念之情。 | 《詩經(jīng) 邶風 凱風》:“爰有寒泉,在浚之下。有子七人,母氏勞苦?!?/td> |
破膽寒心 | 猶膽顫心驚。形容非??謶?。 | 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谷永傳》 :“臣永所以破膽寒心,豫言之累年?!?/td> |
冬寒抱冰,夏熱握火 | 形容刻苦自勉。 | 《吳越春秋·勾踐歸國外傳》:“越王念復吳,仇非上旦也。苦身勞心,夜以繼日?!1П倪€握火。” |
十寒一暴 | 凍十天,曬一天。比喻做事時而抓緊,時而懈怠,進展不快。 | 金·元好問《戲題新居二十韻》:“就中此宅尤費手,官織工材半傭顧。十寒一暴半載強,才得安床置鐺釜?!?/td> |
另楚寒巫 | 楚:楚懷王;巫:巫山神女。指夫婦或情人分居兩地,孤單寂寞。 | 明 陳汝元《金蓮記 偕計》:“孤帷冷簟,難辭白發(fā)于北堂;另楚寒巫,更撇紅顏于別闥。” |
饑寒交切 | 饑餓與寒冷一齊逼來。形容無衣無食,生活極其貧困。 | 宋·王讜《唐語林》第一卷:“上謂曰:‘汝何為作賊?’對曰:‘饑寒交切,所以為盜?!?/td> |
號寒啼饑 | 因為饑餓寒冷而哭叫。形容挨餓受凍的悲慘生活。 | 唐 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冬暖而兒號寒,年豐而妻啼饑。 |
歲寒松柏 | 比喻在逆境艱難中能保持節(jié)操的人。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子罕》:“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?!?/td> |
大寒索裘 | 等到大冷天才去找毛皮衣服。比喻平時沒有準備,事到臨頭十分慌亂。 | 漢·揚雄《法言·寡見》:“大寒而后索認裘,不亦晚乎?” |
數(shù)九寒天 | 數(shù)九:從冬至起,每九天為一“九”,三九、四九最寒冷。最寒冷的那些日子。 | 清·無名氏《隔簾花影》第十回:“到了那十二月,數(shù)九寒天,下的大雪,把破瓦窯門屯住?!?/td> |
饑寒交至 | 同“饑寒交迫”。 | 晉·陶潛《勸農(nóng)》詩:“宴安自逸,歲暮奚冀?擔石不儲,饑寒交至?!?/td> |
膽顫心寒 | 顫:顫抖;寒:憂懼,戰(zhàn)栗。形容極度驚慌恐懼。 | 明·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第96回:“半空中一聲霹靂,只震得三妖膽顫心寒?!?/td> |
骨肉未寒 | 骨肉尚未冷透。指人剛死不久。 | 明 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54回:“中年喪妻,大不幸也。骨肉未寒,安忍便議親?!?/td> |
唇竭齒寒 | 見“唇亡齒寒”。 | 《莊子·胠篋》:“故曰,唇竭齒寒,魯酒薄而邯鄲圍,圣人生而大盜起?!?/td> |
心寒膽落 | 同“心寒膽戰(zhàn)”。 | 元·無名氏《抱妝盒》楔子:“每每懷藏袖中,攜之出入,以此在朝官員,見俺無不心寒膽落。” |
廣寒仙子 | 廣寒:即廣寒宮,傳說中月亮上的仙宮。廣寒宮里的仙子——嫦娥。 | 元·高明《琵琶記·伯喈牛小姐賞月》:“環(huán)珮濕,似月下歸來飛瓊。那更,香鬢云鬟,清輝玉臂,廣寒仙子也堪并?!?/td> |
寒來暑往 | 寒冷的冬季來臨了;暑熱的夏日過去了。形容時間的不停流逝。 | 《周易 系辭下》:“寒往則暑來,暑往則寒來,寒暑相推,而歲成焉?!?/td> |
芒寒色正 | 指星光清冷色純正。也借以稱頌人的品行高潔正直。 | 唐·劉禹錫《柳河東集序》:“粲焉如繁星麗天,而芒寒色正?!彼巍埿⑾椤洞靖干详悩忻軙罚骸按藬?shù)公者,聲稱德望,炳然較著,真與芒寒色正者比?!?/td> |
寒心酸鼻 | 寒心:心中戰(zhàn)粟;酸鼻:鼻子辛酸。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。 | 戰(zhàn)國 楚 宋玉《高唐賦》:“感心動耳,回腸傷氣。孤子寡婦,寒心酸鼻?!?/td> |
自同寒蟬 | 寒蟬:冬天的蟬不叫。自己同寒天的蟬一樣,比喻閉口不說話 | 南朝·宋·范曄《后漢書·杜密傳》:“劉勝位為大夫,見禮上賓,而知善不薦,聞惡無言,隱情惜己,自同寒蟬,此罪人也?!?/td> |
心寒膽戰(zhàn) | 形容十分驚恐。 | 宋·羅燁《醉翁談錄·小說開辟》:“講鬼怪令羽士心寒膽戰(zhàn);論閨怨,遣佳人綠慘紅愁。” |
暑雨祁寒 | 夏大雨,冬大寒。《書 君牙》:“夏暑雨,小民惟曰怨咨,冬祁寒,小民亦惟曰怨咨,厥惟艱哉!”蔡沉集傳:“祁,大也。暑雨祁寒,小民怨咨,自傷其生之艱難也。”后以“暑雨祁寒”為怨嗟生計艱難之典。 | 《書·君牙》:“夏暑雨,小民惟曰怨咨,冬祁寒,小民亦惟曰怨咨,厥惟艱哉!”蔡沉集傳:“祁,大也。暑雨祁寒,小民怨咨,自傷其生之艱難也?!?/td> |
寒蟬仗馬 | 仗馬:皇宮儀仗中的立馬。象皇宮門外的立仗馬和寒天的知了一樣。比喻一句話也不敢說。 | 《新唐書·李林甫傳》:“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?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,一鳴則黜之矣。” |
寒風侵肌 | 形容天氣寒冷。 | |
郊寒島瘦 | 本指孟郊、賈島簡嗇孤峭的詩歌風格。后用以形容詩文類似的意境。 | 宋 蘇軾《祭柳子玉文》:“元輕白俗,郊寒島瘦。嘹然一吟,眾作卑陋。” |
寒耕熱耘 | 泛指農(nóng)作辛苦。 | 《孔子家語 屈節(jié)解》:“民寒耕熱耘曾不得食,豈不衰哉!” |
心驚膽寒 | 同“心驚膽戰(zhàn)”。 | 明·李日華《南西廂記·飛虎授首》:“心驚膽寒,渾身上淋漓雨汗?!?/td> |
歲寒知松柏 | 寒冬臘月,方知松柏常青。比喻只有經(jīng)過嚴峻的考驗,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(zhì)。 | 《論語 子罕》:“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?!?/td> |
一寒如此 | 一:竟然;寒:貧寒。竟然窮困到這樣的地步。形容貧困潦倒到極點。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范睢蔡澤列傳》:“‘范叔一寒如此哉!’乃取一綈袍以賜之?!?/td> |
骨寒毛豎 | 形容十分害怕。 | 北齊·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名實》:“后人書之,留傳萬代,可謂骨寒毛豎也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