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 |
解釋 |
出處 |
切膚之痛 | 切膚:切身。指與自身關(guān)系密切。比喻親自感覺的痛苦。 | 明 王守仁《傳習(xí)錄》中卷:“獨其切膚之痛,乃有未能然者,輒復(fù)云云爾?!?/td> |
末學(xué)膚受 | 指學(xué)問沒有從根本上下功夫,只學(xué)到一點皮毛。 | 漢 張衡《東都賦》:“如客所謂末學(xué)膚受,貴耳而踐目者也。” |
膚末支離 | 膚淺瑣碎。 | 清 方苞《書柳文后》:“彼言涉于道,多膚末支離,而無所歸宿?!?/td> |
體無完膚 | 全身的皮膚沒有一塊好的。形容遍體都是傷。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駁倒;或被批評、責(zé)罵得很厲害。 | 晉 陳壽《三國志 魏志 鄧艾傳》:“子忠與艾俱死”晉 裴松之注引《世語》:“師纂亦與艾俱死,纂性急少恩,死之日體無完膚。” |
剝床及膚 | 剝:六十四卦之一,坤下艮上,意即剝落、爛;及:到。原指損害及于肌膚。后形容迫切的災(zāi)害或深切的痛苦。 | 宋 陳亮《義烏縣減酒額記》:“剝床及膚,其憂豈不在民乎!” |
膚受之愬 | 指讒言。膚受,謂浮泛不實,或謂利害切身。 | 春秋·魯·孔丘《論語·顏淵》:“浸潤之譖,膚受之愬,不行焉,可謂遠(yuǎn)也已矣?!?/td> |
肌無完膚 | 全身的皮膚沒有一塊好的。形容遍體都是傷。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駁倒,或被批評、責(zé)罵得很厲害。 | 《舊五代史·唐書·李健及傳》:“健及少遇禍亂,久從戰(zhàn)陣,矢石所中,肌無完膚?!?/td> |
汗流浹膚 | 見“汗流浹體”。 | 宋·洪邁《夷堅乙志·青童神君》:“[深父]夢若至諸天閣下……有人擠之,墜潭中,蹶然而寤,汗流浹膚?!?/td> |
皮膚之見 | 見:見解,見識。指膚淺的見解。 | 宋·阮逸《<文中子>序》:“或有執(zhí)文昧理,以模范《論語》為病,此皮膚之見,非心解也。” |
身無完膚 | ①《三國志 魏書 鄧艾傳》“子忠與艾俱死”裴松之注引《世語》:“師纂亦與艾俱死……死之日體無完皮?!焙笠浴吧頍o完膚”指被打得遍體鱗傷。②比喻遭到攻擊或破壞后難以自存的局面。 | 《三國志·魏書·鄧艾傳》“子忠與艾俱死”裴松之注引《世語》:“師纂亦與艾俱死……死之日體無完皮?!?/td> |
膚見謭識 | 淺陋的見識。 | |
雪膚花貌 | 皮膚潔白如雪,容貌美艷如花。形容女子的美麗。 | 唐·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“中有一人字太真,雪膚花貌參差是。” |
身體發(fā)膚 | 本指身軀、四肢、須發(fā)、皮膚,后亦泛指自己身體的全部,自身。 | 《孝經(jīng) 開宗明義》:“身體發(fā)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?!?/td> |
膚寸之地 | 膚寸:古代長度單位,1膚=4寸。指面積狹小的土地。 | 西漢·劉向《戰(zhàn)國策·秦策》:“膚寸之地?zé)o得者,豈齊不欲地哉?形弗能有也?!?/td> |
剝膚錐髓 | 剝:剝?nèi)?;膚:皮膚;錐:敲打。剝?nèi)似つw,敲人骨髓。比喻極其殘酷地壓榨和剝削。 | 宋·司馬光《遺留物第二札子》:“我輩剝膚錐髓,以供賦斂,而浩浩入群臣之家,如泥沙不惜,其心安得?” |
椎膚剝體 | 見“椎膚剝髓”。 | 《續(xù)資治通鑒·宋高宗紹興四年》:“帝曰:‘霖雨、地震之災(zāi),豈非重兵久在蜀,調(diào)登供饋,椎膚剝體,民怨所致,當(dāng)修德?lián)崦褚詰?yīng)之,又何禱乎!’” |
擢筋剝膚 | 猶言抽筋剝皮。比喻剝削深重殘酷。 | 宋·蘇洵《田制》:“吾之民反戚戚不樂,常若擢筋剝膚以供億其上?!?/td> |
炙膚皸足 | 皮膚曬焦,足部凍裂。形容農(nóng)民耕作的辛苦。 | 明·宋濂《閱江樓記》:“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,農(nóng)女有將桑行馌之勤?!?/td> |
銘膚鏤骨 | 同“銘心鏤骨”。 | 唐·令狐楚《代李仆射謝男賜緋魚袋表》:“銘膚鏤骨,不敢殞墜?!?/td> |
剝膚椎髓 | 剝:剝?nèi)?;膚:皮膚;椎:捶擊。剝?nèi)似つw,敲人骨髓。比喻極其殘酷地壓榨和剝削。 | 唐 韓愈《鄆州溪堂詩》序:“而公承死亡之后,掇拾之余,剝膚椎髓,公私掃地赤立?!?/td> |
膚不生毛 | 皮膚上長滿了厚繭而長不出毛。形容十分勞苦。 | 漢·司馬相如《難蜀父老文》:“心煩于慮,而身親其勞。躬腠胝無胈,膚不生毛?!?/td> |
膚淺末學(xué) | 膚淺:淺??;末學(xué):學(xué)無根底。指學(xué)識淺薄。 | 晉·范寧《春秋梁傳集解序》:“釋《谷梁傳》者,雖近十家,皆膚淺末學(xué),不經(jīng)師匠。” |
墮指裂膚 | 墮:落下;裂:分裂。手指凍掉,皮膚凍裂。形容天氣嚴(yán)寒。 | 明·袁宏道《瓶花齋集·答王百谷》:“一室之內(nèi),墮指裂膚,誶語漫罵,不肖若不聞也者?!?/td> |
椎膚剝髓 | 形容殘酷搜刮。 | 明·唐順之《與鄭戶部書》:“國家懲奸之法未及于親手欺盜之人,而椎膚剝髓、鬻妻買子之苦已波毒于窮檐無告之小民矣?!?/td> |
山膚水豢 | 《樂府詩集 燕射歌辭三 隋元會大饗歌》:“道高物備食多方,山膚既善水豢良?!北局干缴纤谐霎a(chǎn)的美味食物。后泛稱美味。 | 《樂府詩集·燕射歌辭三·隋元會大饗歌》:“道高物備食多方,山膚既善水豢良?!?/td> |
膚皮潦草 | 形容不扎實,不仔細(xì)。 | 張賢亮《青春期》:“所有的日子都像一塊青灰色的鐵板,堅硬、冷峻而索然無趣,就這么膚皮潦草地過到今天?!?/td> |
膚粟股栗 | 皮膚上起疙瘩,大腿發(fā)抖。形容非??謶帧?/td> | 梁啟超《新民說·論私德》:“夫至以行惡為榮,則洪水猛獸,足喻斯慘耶?君子念此,膚粟股栗矣?!?/td> |
剝床以膚 | 剝:六十四卦之一,指傷害;床:臥具。損害到肌膚。形容迫切的災(zāi)害或深切的痛苦。 | 《周易·剝》:“剝床以膚,兇。” |
剝膚之痛 | 剝:剝?nèi)?。膚:皮膚。指受害極深而引起的痛苦。 | 《周易 剝》:“剝床以膚,兇?!?/td> |
剝膚錘髓 | 剝:剝?nèi)ィ荒w:皮膚;錘:敲擊。剝?nèi)似つw,敲人骨髓。比喻極其殘酷地壓榨和剝削。 | |
柔膚弱體 | 謂柔弱的身體。 | 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魏志·王朗傳》:“且少小??啾蝗焯?,泰溫則不能便柔膚弱體,是以難可防護(hù),而易用感慨?!?/td> |
冰肌雪膚 | 像冰一樣的肌膚。形容女子潔美的體膚。 | 清·魏源《澳門花園聽夷女洋琴歌》序:“鼓罷復(fù)出其二子,長者九歲,冰肌雪膚,瞳翦秋水,中原未之見也?!?/td> |
浹髓淪膚 | 浹:通,透;淪:陷入。浸透肌肉,深入骨髓。比喻感受極深。 | 《淮南子 原道訓(xùn)》:“不浸于肌膚,不浹于骨髓?!?/td> |
胸喘膚汗 | 汗:出汗。形容疲乏到極點。 | 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王褒傳》:“胸喘膚汗,人極馬倦?!?/td> |
膚受之訴 | 比喻被人說了有關(guān)切身利益的壞話。 | 《論語 顏淵》:“浸潤之譖,膚受之訴,不行焉,可謂遠(yuǎn)也已矣?!?/td> |
膚如凝脂 | 皮膚像凝固的油脂。形容皮膚潔白且細(xì)嫩。 | 《詩經(jīng)·衛(wèi)風(fēng)·碩人》:“手如柔荑,膚如凝脂。” |
附膚落毛 | 比喻賦閑無正事可干。 | 晉 范亨《燕書》:“恪大笑。射發(fā)一矢,拂脊;再一矢,磨腹。皆附膚落毛,上下如一。 |
膚受之言 | 膚:膚淺;受:感受。指膚淺的,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論。也指不切合實際的言辭。 | 《后漢書·楊璇傳論》:“風(fēng)景之賞未甄,膚受之言互及?!?/td> |
膚寸而合 | 謂(云氣)逐漸集合。 | 《公羊傳·僖公三十一年》:“觸石而出,膚寸而合,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,維泰山爾?!?/td> |
剝膚及髓 | 比喻盤剝深重。 | 《新唐書 獨孤及傳》:“擁兵者第館豆街陌,奴婢厭酒肉,而貧人羸餓就役,剝膚及髓?!?/td> |
膚見谫識 | 淺陋的見識。 | 明 李東陽《〈瓊臺吟稿〉序》;“彼膚見谫識,管窺蠡測,豈復(fù)能盡其妙哉?” |
陳言膚詞 | 陳舊而膚淺的言詞。 | 馬南邨《燕山夜話·文章長短不拘》:“短文章要能耐讀,必須有精彩新鮮的內(nèi)容,最好要比長文章更多地解決問題,不為陳言膚詞,不為疏慢之語?!?/td> |
鶴骨雞膚 | 伶仃瘦骨,多皺的皮膚。形容年老。 | 宋·王炎《病中書懷》詩:“鶴骨雞膚不耐寒,那堪癬疥更斑爛?!?/td> |
雞膚鶴發(fā) | 皮膚起皺,頭發(fā)變白。形容衰老。形容老年人皮膚皺、頭發(fā)白。 | 北周·庾信《竹杖賦》:“子老矣,鶴發(fā)雞皮,蓬頭歷齒?!?/td> |
兇喘膚汗 | 形容疲乏到極點。 | 《漢書·王褒傳》:“胸喘膚汗,人極馬倦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