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詩文 > 歐陽修的詩 > 偃虹堤記

偃虹堤記

[宋代]:歐陽修

  有自岳陽至者,以滕侯之書、洞庭之圖來告曰:“愿有所記?!庇璋l(fā)書按圖,自岳陽門西距金雞之右,其外隱然隆高以長者,曰偃虹堤。問其作而名者,曰:“吾滕侯之所為也?!眴柶渌宰髦?,曰:“洞庭天下之至險,而岳陽,荊、潭、黔、蜀四會之沖也。昔舟之往來湖中者,至無所寓,則皆泊南津,其有事于州者遠(yuǎn)且勞,而又常有風(fēng)波之恐,覆溺之虞。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,有事于州者,近而且無患?!眴柶浯笮≈?,用人之力,曰:“長一千尺,高三十尺,厚加二尺,而殺其上得厚三分之二,用民力萬有五千五百工,而不逾時以成?!眴柶涫甲髦\,曰:“州以事上轉(zhuǎn)運(yùn)使,轉(zhuǎn)運(yùn)使擇其吏之能者行視可否,凡三反復(fù),而又上于朝廷,決之三司,然后曰可,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?!痹唬骸按司又饕?,可以書矣?!?/p>

  蓋慮于民也深,則其謀始也精,故能用力少而為功多。夫以百步之堤,御天下至險不測之虞,惠其民而及于荊、潭、黔、蜀,凡往來湖中,無遠(yuǎn)邇之人皆蒙其利焉。且岳陽四會之沖,舟之來而止者,日凡有幾!使堤土石幸久不朽,則滕侯之惠利于人物,可以數(shù)計哉?夫事不患于不成,而患于易壞。蓋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,而繼者常至于殆廢。自古賢智之士,為其民捍患興利,其遺跡往往而在。使其繼者皆如始作之心,則民到于今受其賜,天下豈有遺利乎?此滕侯之所以慮,而欲有紀(jì)于后也。

  滕侯志大材高,名聞當(dāng)世。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時,嘗顯用之。而功未及就,退守一州,無所用心,略施其余,以利及物。夫慮熟謀審,力不勞而功倍,作事可以為后法,一宜書。不茍一時之譽(yù),思為利于無窮,而告來者不以廢,二宜書。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,皆欲為滕侯紀(jì),三宜書。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,乃為之書。

  慶歷六年某月某日記。

偃虹堤記譯文及注釋

譯文

  有位從岳州到滁州來的人,帶著滕侯的書信、洞庭湖的全圖對我說道:“希望能為滕侯所建的新堤寫一篇記文。”我打開書信和地圖,見從岳陽門到金雞堤的右方,有一道隆起的標(biāo)記,又高又長,名叫偃虹堤。我問來人此堤是何人所修,客人回答說:“是我岳州郡守滕大人修建的?!蔽矣謫栃藿ㄟ@道堤壩能帶來何種利益,客人回答說:“洞庭湖乃是天下最險要的去處之一,而岳州又當(dāng)湖北、湖南、夔州、成都四路的要沖。以往在湖中來往的船舶,進(jìn)到湖中卻無處停泊,故而都只能停靠在南岸津渡,那些需要到岳州辦事的人,到州衙十分遙遠(yuǎn),往來也很辛苦,又經(jīng)常遇到狂風(fēng)巨浪的襲擊,有顛覆沉沒的危險。如今到岳州的船只都可以??吭谫群绲滔?,需要到州衙辦事的,既便捷又沒有危險?!蔽依^續(xù)詢問此堤的大小規(guī)模、用了多少勞力,客人答道:“堤長一千尺,高三十尺,厚度是自上而下增加二尺,堤的最上部厚度相當(dāng)于底部的三分之二,總共用了一萬五千五百個勞力,沒用一季就建成了?!蔽矣謫柎说绦藿ㄖ笆侨绾沃\劃的,客人回答說:“州里把這個計劃上報給轉(zhuǎn)運(yùn)司,轉(zhuǎn)運(yùn)使選擇有能力的官吏視察該計劃是否可行,反復(fù)了數(shù)次,最終上報朝廷,由三司來最后決定,三司審議后認(rèn)為可行,這些上級部門一概沒有改變我們滕侯的方案?!笨腿苏f完催促我道:“這是有德之人的舉動,完全值得為此寫一篇記文。”

  大凡考慮百姓利益比較深入的人,在謀劃某些事情時都是十分精審的,所以能做到用工少而取得的功效卻很大。就是這道百步之長的堤壩,卻可以抵御天下最險惡的風(fēng)波和無法預(yù)料的兇險,惠及了當(dāng)?shù)匕傩?,同時也方便了湖北、湖南、夔州、成都廣大地區(qū)出行之人,只要是往來于湖中的人,不論遠(yuǎn)近,都會享受到這道堤壩帶來的便利。而岳陽又是四路往來的要沖,每天往來船只需要在此地停泊的,不知道要有多少艘呢!如果堤壩的土石有幸長久不壞,那么滕太守惠及的人事,還能用數(shù)字來計算嗎?事情不怕做不成,只怕時間久了容易損壞。建筑者最初并不是不想讓它長久堅牢,然而后來者卻經(jīng)常會把它荒廢棄置。自古以來那些有道德有才干的仁人,總想著為百姓興利除弊,他們留下的遺跡到處都能見到。如果后來者都能像初建者那樣用心,那么百姓直到今天依然能夠得到實惠,普天之下還有不受恩惠的事情發(fā)生嗎?這也正是滕太守?fù)?dān)心的事,所以托我寫篇記文留給后來者。

  滕太守志向遠(yuǎn)大、才干超群,是當(dāng)世頗有名聲的良吏。眼下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時候,他曾經(jīng)得到過朝廷的重用。還沒能建立豐功偉業(yè),便被迫退下?lián)瘟艘恢萏兀鋵嵥]有用太多的心思,只是略施其余,希望能給一州百姓帶來一點(diǎn)恩惠。由于他深思熟慮,故而事半功倍,這種做事的方法很值得后來者效法,這是我寫這篇記文的第一個理由。不單純?yōu)榱瞬┤‘?dāng)世人的贊譽(yù),而是考慮如何讓子孫萬代都由此獲利,告誡后來者不要將它廢棄,這是我寫這篇記文的第二個理由。岳州百姓與洞庭湖中往來的人們,都希望有人為滕太守留下一篇記文,這是我寫此文的第三個理由。有上述三個理由就不能不寫了,于是寫下了此篇文字。

  慶歷六年某月某日記。

注釋

偃(yǎn)虹堤:滕子京任岳州知州時修建的一座堤壩。

岳陽:宋朝時為岳州,屬荊湖北路,在今湖南岳陽。

滕侯:岳州知州滕宗諒,字子京,河南(今河南洛陽)人。與范仲淹同年進(jìn)士,西夏元昊反叛。除知涇州。西北帥臣范仲淹舉薦他自代,擢知慶州。御史梁堅劾奏他在涇州時耗費(fèi)公錢十六萬貫,降知岳州,后改知蘇州,卒。

洞庭:洞庭湖,在今湖南最北部。

按圖:按照地圖,文中指看著地圖。

利害:文中偏指好處。

荊、潭、黔(qián)、蜀四會之沖:指岳州當(dāng)荊湖北路、荊湖南路、夔州路、益州路四路的要沖。荊:指以江陵為中心的湖北地區(qū);潭:潭州,在今湖南長沙,為荊湖南路安撫使司所在地;黔:指夔州路,指長江三峽往西一帶地區(qū);蜀:指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川中地區(qū)。

三司:北宋前期主管全國經(jīng)濟(jì)運(yùn)轉(zhuǎn)的部門,包括戶部司、度支司和鹽鐵司。三司最高長官的地位相當(dāng)于副宰相,北宋稱為“計相”。

虞:憂患。

急人:用人。

顯用:重用。

參考資料:

1、李之亮注譯.唐宋名家文集 歐陽修集:中州古籍出版社,2010.01:第120-123頁

偃虹堤記創(chuàng)作背景

  《偃虹堤記》作于慶歷六年(1046年),當(dāng)時作者被貶為滁州知州,而滕子京則被貶在岳州。滕宗諒在岳州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實事,作者認(rèn)為這種“以利及物”的為官態(tài)度,是值得大力弘揚(yáng)的,所以寫了這篇記文。

參考資料:

1、李之亮注譯.唐宋名家文集 歐陽修集:中州古籍出版社,2010.01:第120-123頁

偃虹堤記鑒賞

  第一段,通過作者同送信人的問答,介紹偃虹堤的概況。作者觀看圖景,四次發(fā)問,送信人一一作了回答。從回答中可以看出修堤的目的是為人民興利除患:“洞庭,天下之至險;而岳陽,荊、潭、黔、蜀四會之沖也。昔舟之往來湖中者,至無所寓,則皆泊南津,其有事于州者遠(yuǎn)且勞,而又常有風(fēng)波之恐,覆溺之虞。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,有事于州者近而且無患?!毙藿ù说?,是為了解決到岳州辦事人路遠(yuǎn)辛勞、風(fēng)波覆舟的危險。這就突出了滕子京關(guān)懷同情民生疾苦的思想品德。按照儒家的仁政,為官者“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”,“處江湖之遠(yuǎn),則憂其君”,滕子京可謂處江湖之遠(yuǎn)而憂其民了。受誣陷被貶官,而能勤勞政事,為民興利,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。作者問到修堤的籌劃經(jīng)過,送信人答道:“州以事上轉(zhuǎn)運(yùn)使,轉(zhuǎn)運(yùn)使擇其吏之能者行視可否,凡三反復(fù),而又上于朝廷,決之三司,然后日可,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議。”修堤之事由下至上經(jīng)過多次反復(fù),都未能改變滕子京原來的設(shè)計。這說明開始時考慮、設(shè)計細(xì)致周密,突出了膝子京的精明能干。四次問答,介紹了偃虹堤的概況,贊揚(yáng)了膝侯的高尚品德和優(yōu)異才能。寫法精巧,言約意豐。

  第二段,高度評價膝子京修偃虹堤的功績。修堤的目的是為民興利除患,所以這段圍繞一個“利”字,進(jìn)行層層論述:“蓋慮于民也深,則謀其始也精,故能用力少而為功多?!背猩蠁⑾?,點(diǎn)出“功”字。滕之功,便是民之利。修堤于民有何利?夫以百步之堤,御天下至險不測之虞,惠其民而及于荊、潭、黔、蜀,凡往來溯中,無遠(yuǎn)邇之人皆蒙其利焉?!扒G、潭、黔、蜀四州之民來往洞庭湖,可避免“至險不測之虞”,都得到利益。說明受利地域之廣,人數(shù)之眾?!笆沟掏潦揖貌恍?,則滕侯之惠利于人物,可以數(shù)計哉!”說明受利時間之長久。那么,偃虹堤究竟能保持多長時間,這是作者不能不考慮的。于是作者接寫道:“夫事不患于不成,而患于易壞。蓋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,而繼者常至于殆廢?!睆拇筇幹坼撮_一筆,論述事物成與壞、存與廢的一般規(guī)律。古代仁人志士,為民興利除患,“遺跡往往而在”,可見工程蕩然無存。作者希望“其繼者皆如始作之心,則民到于今受其賜?!弊詈髮⒐P收回,“此朦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(jì)于后也?!彪钋笪易饔洠瑸榈氖购髞砣四荛L久保住偃虹堤,使人民永遠(yuǎn)不失掉舟船之利,而不是為自己留名后世。既關(guān)心人民眼前的利益,又關(guān)心人民的長遠(yuǎn)利益,滕侯的功績實在是值得稱道。

  第三段,點(diǎn)明作記緣由。偃虹堤為膝子京興修,為堤作記當(dāng)然要寫到修堤之人。這段一開始寫道:“滕侯志大材高,名聞當(dāng)世?!彪泳┑拇笾竞筒母?,《宋吏》本傳中沒有明顯記載,但從他的朋友的詩文中可以約略看出。他去世后,蘇舜欽《滕子京哀辭》云:“論兵虛玉帳,問俗失朱輅”?!爸伊x平生搴,聲名夷翟聞。言皆出諸老,勇復(fù)冠全軍。”可見,他是一個運(yùn)籌帷幄、忠義兼?zhèn)?、智勇雙全的人物。像這樣一個人應(yīng)當(dāng)是功業(yè)顯赫的。然而“功未及就,退守一州?!彪泳┦窃谖飨脑獏桥褋y,陜西危急時任涇州知州的,不久又知慶州,兩處都是當(dāng)時與西夏斗爭的要地,但功業(yè)未建,就被人誣陷“動用公使錢”而貶岳州。作為放臣逐客,郁郁不得志時,猶能為民除患興利,僅憑這一點(diǎn)也應(yīng)該大書特書的。接著,作者又從三個方面寫出自己作記緣由:“夫熟慮謀深,力不勞而功倍,作事可以為后法,一宜書。不茍一時之譽(yù),思為利于無窮,而告來者不以廢,二宜書。岳之民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記,三宜書。以三宜書不可不書,乃為之書?!边@“三宜書”,再一次評價、贊揚(yáng)了滕子京修建偃虹堤的功績和人民對他的愛戴。因而為偃虹堤作記,實乃義不容辭。

  作記,是為歌頌膝子京的政績,也是抒發(fā)作者的政治理想。作者為諫官時,為治理黃河水患曾三次上書。在滁州、揚(yáng)州、穎州等處作地方官時,也曾為人民辦了不少興利除害的好事。也正因為這樣,他才能如此熱情地歌頌滕子京,寫出這篇思想進(jìn)步、意義深刻的優(yōu)秀記文。

歐陽修簡介

唐代·歐陽修的簡介

歐陽修

歐陽修(1007-1072),字永叔,號醉翁,晚號“六一居士”。漢族,吉州永豐(今江西省永豐縣)人,因吉州原屬廬陵郡,以“廬陵歐陽修”自居。謚號文忠,世稱歐陽文忠公。北宋政治家、文學(xué)家、史學(xué)家,與韓愈、柳宗元、王安石、蘇洵、蘇軾、蘇轍、曾鞏合稱“唐宋八大家”。后人又將其與韓愈、柳宗元和蘇軾合稱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

...〔 ? 歐陽修的詩(1122篇)

猜你喜歡

俠客作

歐大任

君不見燕中高筑黃金臺,樂生慷慨從西來。揮戈談笑聊憑軾,七十齊城何有哉。

君不見荊卿擊筑飲燕市,悲歌變徵聲,出祖臨易水。

至牛渚憶魏少英詩

王僧孺

楓林曖似畫,沙岸凈如掃。空籠望懸石,回斜見危島。

綠草閑游蜂,青葭集輕鴇。徘徊洞初月,浸淫潰春潦。

二郎之官房陵作五言唐律兩章送之 其一

宋代曹彥約

入幕曾沾祿,之官始問津。邊城甘冷淡,世路識艱辛。

責(zé)重杯柈省,公馀簡冊頻。先人清白意,百世尚書紳。

同郭師圣司空仲容探韻得江字

宋代馮時行

孤月流高天,分影遍千江。

我來無人境,亦復(fù)窺幽窗。

虜廷感賦

唐代趙延壽

黃沙風(fēng)卷半空拋,云重陰山雪滿郊。

探水人回移帳就,射雕箭落著弓抄。

送文惟高歸郁林四首 其一

明代陶益

郁林姻戚得逢君,積歲鄉(xiāng)心此夕勤。淚飲離杯藏燭跋,蔦蘿縈月白紛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