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詩文 > 吳融的詩 > 子規(guī)

子規(guī)

[唐代]:吳融

舉國繁華委逝川,羽毛飄蕩一年年。

他山叫處花成血,舊苑春來草似煙。

雨暗不離濃綠樹,月斜長吊欲明天。

湘江日暮聲凄切,愁殺行人歸去船。

子規(guī)譯文及注釋

譯文

杜鵑放棄了繁華的故園山川,年復一年地四處飄蕩。

在異鄉(xiāng)鳴叫,鮮血染紅了山上花叢,可春天來到,老花園依然草木茂盛。

雨后涼風,它藏在綠樹叢中聲聲哀啼,夜幕初開,它迎著欲曙的天空肅然鳴叫。

天色漸晚,它在湘江邊凄涼鳴叫,使歸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。

注釋

子規(guī):杜鵑鳥。古代傳說,它的前身是蜀國國王,名杜宇,號望帝,后來失國身死,魂魄化為杜鵑,悲啼不已。

國:故國。

委:舍棄,丟棄。

他山:別處的山,這里指異鄉(xiāng)。

苑:古代養(yǎng)禽獸植林木的地方,花園。

草似煙:形容草木依然茂盛。煙: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小顆粒。

雨暗:下雨時天色昏暗。

離:分開。

長:通“?!保掷m(xù),經(jīng)常。

吊:懸掛。

欲:想要。

湘江:長江支流,在今湖南省。

日暮:太陽快落山的時候。

凄切:凄涼悲切。

愁殺:亦作“愁煞”,謂使人極為憂愁。殺,表示程度深。

參考資料:

1、雅瑟.《唐詩三百首鑒賞大全集》:新世界出版社,2011:420-421頁

子規(guī)創(chuàng)作背景

  作者吳融唐昭宗時在朝任職,一度受牽累罷官,流寓荊南,此篇大約就寫在這個時候。

參考資料:

1、蕭滌非 等.《唐詩鑒賞辭典》:上海辭書出版社,1983:1338-1339頁

子規(guī)鑒賞

  舊時有蜀國國王化身杜鵑悲啼的傳說。這可能是前人因為聽得杜鵑鳴聲凄苦,臆想出來的故事。此篇詠寫子規(guī),就從這個故事落筆,設想杜鵑鳥離去繁華的國土,年復一年地四處飄蕩。這個悲劇性的經(jīng)歷,正為下面抒寫悲慨之情作了鋪墊。

  由于哀啼聲切,加上鳥嘴呈現(xiàn)紅色,舊時又有杜鵑泣血的傳聞。詩人借取這個傳聞發(fā)揮想象,把原野上的紅花說成杜鵑口中的鮮血染成,使用了夸張的手法,增強了形象的感染力??墒?,這樣悲鳴也不可能有什么結果。故國春來,依然是一片草木榮生,青蔥拂郁,含煙吐霧,絲毫也不因子規(guī)的傷心而減損其生機?!安菟茻煛笔沁\用了比喻的修辭,形象生動。這里借春草作反襯,把它們欣欣自如的神態(tài)視為對子規(guī)啼叫漠然無情的表現(xiàn),想象之奇特,更勝過前面的泣花成血。第二聯(lián)中,“他山”與“舊苑”對舉,一熱一冷,映照鮮明,更突出了杜鵑鳥孤身飄蕩、哀告無門的悲慘命運。

  后半篇繼續(xù)多方面地展開對子規(guī)啼聲的描繪。不同的地方,持續(xù)的鳴叫,它就是這樣不停地悲啼,不停地傾訴自己內(nèi)心的傷痛,從晴日至陰雨,從夜晚到天明。這一聲聲哀厲而又執(zhí)著的呼叫,在江邊日暮時分傳入船上行人耳中,不能不觸動人們的旅思鄉(xiāng)愁和各種不堪回憶的往事,叫人黯然魂消、傷心欲泣。

  從詩篇末尾的“湘江”看,這首詩寫在今湖南一帶。作者罷官,流寓荊南,這首詩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遠離故鄉(xiāng)的痛苦心情。詩歌借詠物托意,通篇扣住杜鵑鳥啼聲凄切這一特點,反復著墨渲染,但又不陷于單調、死板地勾形摹狀,而能將所詠對象融入多樣化的情景與聯(lián)想中,正寫側寫、虛筆實筆巧妙地結合使用,達到“狀物而得其神”的藝術效果。這是對寫作詠物詩的有益啟示。

吳融簡介

唐代·吳融的簡介

吳融

吳融,唐代詩人。字子華,越州山陰(今浙江紹興)人。吳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(850),卒于唐昭宗天復三年(903),享年五十四歲。他生當晚唐后期,一個較前期更為混亂、矛盾、黑暗的時代,他死后三年,曾經(jīng)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也就走入歷史了,因此,吳融可以說是整個大唐帝國走向滅亡的見證者之一。

...〔 ? 吳融的詩(256篇)

猜你喜歡

贈方泉趙侍御巡察應天兼省覲 其一

明代黃廷用

我愛瀛洲侶,簪毫玉殿東。朝陽鳴紫鳳,南國避青驄。

見說戈鋋急,仍聞杼軸空。隨軒題尺牘,計日獻重瞳。

月下笛

近代張爾田

太液澄波,愁紅換了,敗荷零露。涼蟬起舞。自窺人,耿無語。

看花長記經(jīng)游地,但衰淚、風前幾縷。悵哀鴻唳角,天涯殘夢,曠望何許。

歸京口

宋代王存

倦宦歸來故國春,北樓千尺絕飛塵。江山雄偉增人氣,城壁蕭條類此身。

眼底交游隨物老,樽前歌舞逐時新。十年舊事無人問,目送斜陽下廣津。

桃花舖

宋代范成大

老蕨漫山鳳尾張,青楓直干如攢槍。

山深嵐重鼻酸楚,石惡淖深神慘傷。

送楊以貞文學

明代釋函是

亂馀江海一儒生,如雪肝腸不世情。貧賤只今無鮑叔,死生終古有程嬰。

一身為友唯徇誼,萬里離家豈近名。月夕風晨知己在,升沉誰復問前程。

和李嶠雜詠詩百二十首韻 其八十三 竹

弘歷

千畝渭川濆,瑯玕戛碧氛。溪稱六逸隱,林會七賢文。

月入檀欒影,風翻翡翠云。相如雖后至,也得見梁君。